中国人扫雪能力下降了?


  一月九日的新闻联播播放了一条新闻,是说北京环卫工人王长荣晕倒铲雪除冰第一线的。王长荣连续工作了四天四夜,报道说他倒下的时候衣服和鞋子全湿透了,脱不下来,最后是用剪刀剪开的。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那时的北方还是经常下雪的,而且降雪的厚度也不小。笔者自己就在内蒙古地区经历过多次超过30公分的降雪。那时好多小镇还没有足够的环卫工人(当时叫清洁工),大家扫雪完全靠义务劳动和自发扫雪。虽然这两种除雪形式没有脱离国家指派和“个人自扫门前雪”的传统思想,但确极为有效。至少在市、镇、村是完全能够保证基本交通的。

  其实,“人多力量大”一直是个解决公共问题的法宝。而“义务劳动”对除雪这种事情更是特别有效。想想北京市的面积,在想想北京的环卫工人数量,似乎仅仅依靠环卫力量很难清除路面和公共设施附近的积雪。有人会问,既然科技再发展,人类在进步,按说人类的除雪能力应该上升了。可为什么到现在北京还有好多地方积雪难除?甚至还导致出现了为除雪险些丧生的环卫工人?

  笔者认为,仅仅依靠环卫工人是很难清除如此大范围的强降雪的。昨日,笔者在八宝山地铁站附近的过街天桥上还看见整个天桥都由积雪覆盖,根本看不到有任何清除积雪的痕迹。这说明这个天桥根本就是除雪的盲区,而在各个社区里面更是有好多地方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这些积雪固然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扬尘,但却为百姓出行,老人小孩在社区活动平白增添了危险。

  难道真得是中国人的除雪能力下降了么?其实不然。

  原因之一是,大家已经习惯了环卫工人管环卫的理念,不再觉每个人都有维护公共环境的义务。相信好多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记得自己参加义务劳动的事情,而除雪更是所有义务劳动中乐趣最多的一种,相信读者会有类似的感觉。而目前义务劳动似乎离我们很远,只是成了一种形式。在这次除雪过程中,笔者几乎没怎么见到由单位组织义务除雪。不知道是因为缺少工具,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原因之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好多居民家中根本没有除雪的基本工具。在走访的几个社区里,笔者发现有很多人都有除雪的热情,但却苦于没有工具,家里的笤帚和簸箕根本不足以对付如此厚度的大雪。而备有扫帚和铁锹的大多为北京老地户,而且数量极少,不足以满足除雪的需要。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时时注意要去除雪。这也导致了好多社区的道路和公共设施积雪难除。

  最后一个原因是,虽然目前除雪可以依靠机器和融雪剂,但是好多死角还是要靠人手工清除,而骤降的大雪不是环卫工人夜以继日的工作就能解决的。

  鉴于此,笔者呼吁政府和机关单位乃至学校,最好是组织一次义务除雪。即可把死角和遗漏的积雪铲除,也可让一些年轻一代了解下义务劳动的乐趣。其实,劳动往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了解的最好机会,借着铲除积雪让人们走出写字楼未尝不是打造和谐的一种有效途径。(es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