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不是常识的常识


所谓常识,指的是那些在某一领域为人们所熟知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进入这一领域的敲门砖,或者说,是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

但是,如果你想去归纳哲学中的常识,就会遇到麻烦。因为哲学中是没有所谓的“熟知”的。如果你把哲学中的一些教条当作哲学中的常识,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说到底,哲学根本就不是一个知识体系,没有所谓的基础知识和高端知识之分。把哲学当作知识来学习,只能离哲学越来越远。即使你把这些教条记得滚瓜乱熟,对于理解哲学,也没有丝毫帮助。黑格尔说:熟知并非真知。哲学恰恰是在那些司空见惯的地方发问,它不是对常识的归纳和总结,而是对常识的超越。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说哲学中没有常识。哲学中的常识是什么?是哲学问题。在哲学中,唯有哲学问题是永恒的,而变动不居的,是那些对这些哲学问题的回答。哲学中的问题没有答案,注定了这种回答只能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性的努力。哲学的尴尬在于:它总是提出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而人的尴尬在于:他总是尝试着去回答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哲学是没有历史的,它从诞生那一刻就已经死亡了。自从人有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先知先觉的圣人就已经把人生的种种困境和问题醍醐灌顶地提了出来,剩下的只是回答而已。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无限?什么是永恒?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如果你没有幸运地恰逢哲学的诞生,只能怪自己出生的太晚了。因为世间就一个“道”,早已经被别人发现了。后世的我们,只能去体认这个“道”,而不是再去发现或者发明一个新的“道”。难怪维特根斯坦说:“在哲学中,是不可能有什么新发现的。”罗曼·罗兰更是慨叹地说:“在每一个世纪中,人们都感叹:‘什么都给人说尽了,咱们生得太晚了’。”

同样,哲学是无所谓进步和倒退的。后人未必比前人聪明,前人也未必比后人愚昧。那些自作聪明的思考,总是会遭到上帝的嘲笑。知识是无穷的,总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而智慧是永恒的,几千年下来,谁也不敢大胆地说自己又发明了一种新智慧。哲学家伯林说得好:“人们在试图给出哲学问题的答案时,总是遇到困难,以至于想提供明确的答案却又屡试不爽,由此而产生一种印象:哲学中没有进步。”

所以说,哲学的意义并不是为我们提供哲学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思考没有优劣之别,回答也没有对错之分,它们都将沿顺时间的河流进入历史,构成了哲学史的一部分,也成了哲学中的常识。比如,那些著名的哲学家,那些经典的哲学问题,那些精炼的哲学概念,那些浓缩的哲学名言……所有的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哲学中的常识。

领悟哲学,无非就是去领悟那些给人启迪的思考。进入哲学,无非是学会哲学式的思考。除此之外,不再有哲学。因此,我们了解这些常识,无非是去了解这些常识背后所隐藏的思考方式。不如此,我们将永远是一个门外汉。比如,我们学习马克思的哲学,无非是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几个结论。柏拉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海德格尔说:“哲学唯一的任务就是启人思”。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说:哲学中的常识,是不是常识的常识。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