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导”揽全局 着力四突出


水城新农村建设:

 “三导”揽全局  着力四突出

杨明文

 

水城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欠发达、资源欠开发,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比例大、低收入人口占贫困人口比例大。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29元,低全市平均水平134元,人均GDP3586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县372个建制村中,尚有220个贫困村,基本解决温饱的只有138个村,基本达到小康标准的仅为14个村。基于这种情况,水城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安排部署,充分结合县情,紧紧把握“三导”,着力四个突出——“硬、强、美、合”,不断推进工作,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一、“三导”揽全局

所谓“三导”,就是政府主导,分类指导,示范引导。

(一)政府主导,就是要把握好正确方向。根据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的把握和对20字方针的理解,结合县情,水城县确立了新农村建设的“五四”目标,即:生产发展要“四高”( 科技含量高,粮食产量高,劳动技能高,农民收入高)、生活宽裕要“四好”(吃有好筵,穿有好样,住有好房,行有好路)、乡风文明要“四无”( 无偷盗赌博,无文盲辍学,无封建迷信,无超生超怀)、村容整洁要“四化(村寨道路硬化,群众饮水净化,家家户户亮化,房前屋后绿化)”、管理民主要“四有”(有个带头好支书,有个团结好班子,有条致富好思路,有套民主好制度)。

(二)分类指导,就是要进行合理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县情,县委县政府决定按照“贫困村、基本解决温饱村、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村”三种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并明确了各类村不同的工作重点:

贫困村——继续围绕解决“三基本”问题,通过开发式扶贫、异地扶贫搬迁、长期社会救助的“三类扶贫措施”,全力抓好整村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到“十一五”期末,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温饱,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建立抑制因病、因灾返贫的长期机制。

基本解决温饱村——以建立12个能稳定解决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着力点,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村的工作重点是:在发展新产业、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建立新机制、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村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表率。

依据这个分类,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便于20063月开始着手制定。按照着眼当前、规划长远的要求,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内,制定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生产发展、村寨建设、人居环境等专项规划,明确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步骤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2006年底制定完毕省、市、县在全县范围内的试点村规划,共6个村,其中,省、市试点村2个,县的试点村4个。2007年,将完成33个乡镇各1个试点村的各项规划(共33个)。

(三)示范引导,就是以点带面,不盲目普遍“开花”。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从2006年起,省、市、县、乡各级将全面启动试点示范工作,纸厂乡前进村、蟠龙乡沙坡村已作为省、市试点村。在抓好省、市试点的同时,落实好县乡的试点工作。县决定阿戛乡马场村、发箐乡清塘村、玉舍乡海坪村、纸厂乡高炉村等4个村为县的试点村,各乡镇也分别选择一个村作为试点。

试点示范的要求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整合力量、形成机制;群众自愿、示范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试点示范的目标是:示范村经济发展增长率、生产技术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容村貌整洁;民居适用,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农村劳动力培训率高,有一批农村适用技术专门人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更加完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

一年多来,省、市试点村的效果较好,县级试点村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突出一个“硬”,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硬件”,“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形象概括。水城县注重夯实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水城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新农村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完成烟水配套水浇池2033口,雨水积蓄小水池499口,安装管道51.3公里,解决旱地浇灌面积1248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实施7个村10023人、2652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工程。完成2005年度坡改梯工程11000亩和配套小水池建设783口,完成2006年度猴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工程建设任务。新建和改造公路350.3公里,农网改造19公里。做好玉舍——马场桥、鹅脚——都格——发耳通乡油路的配合建设工作。农村交通条件部分改善,让群众感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二是大力实施一气带五改①工程,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完成道路硬化29503平方米,建沼气池2900口,建节能灶2216个,试点村完成房屋改造663栋。

三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已建农经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电视服务网、人口信息系统资源,发挥已建各类信息网络在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中的作用。继续争取中科院信息研究部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在我县建农业ICT在线,2006年建成纸厂乡前进村、发耳乡大寨村两个农业ICT在线教学点,建成农业ICT在线水城服务中心。

四是经费保证。资金安排方面,2006年,在省市安排4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县级从财政安排10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今年县级财政又安排了10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省、市、县试点村的进村道路及中心村的连户道路意见硬化,前进、沙坡、马场等村已经达到“组组通”。

三、突出一个“强”,狠抓农业产业支撑

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千方百计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体现粮食产量高,农民收入高。这就要求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水城县立足跳出农村抓农村,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着力抓粮食生产。通过大力推广“两杂”良种、分带轮作和提高复种指数等措施,促进了粮食增产。2006年粮食产量达25.05万吨,比上年增长3.13%,农民人均占有粮达350公斤。马场村人均达386公斤,前进村高达810公斤。

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突出良种繁育、饲料饲草、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推进农户适度规模饲养和养殖基地建设。培育养殖大户5325户,建成滥坝镇兴隆养鸡场、南开乡凉山养殖场、发耳乡大寨猪仔基地、发箐乡清塘奶牛场等一批畜牧养殖龙头企业,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2006年畜牧业总产值1.62亿元,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9.59%

三是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建设“五个绿色经济产业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已实现水黄线绿色经济产业带种植“凉都红心猕猴桃”2000亩、龙竹1000亩、优质桃和科技杨梅3860亩、蔬菜5600亩(其中马场村和百车河村的黄瓜、西红柿、莴笋三个品种获无公害产品认证)、“贵州水城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已经启动;两水线绿色经济产业带种植茶叶14000亩、科技杨梅4000余亩、早春蔬菜7000亩;市中心城区城郊圈绿色经济产业带蔬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纸厂乡前进村精细蔬菜、反季节西瓜、花卉种植取得成功。北盘江、三岔河流域绿色经济产业带初步形成。

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建设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把引进有投资能力、愿意从事种养殖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业主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已新建成投资500万元,年生产能力2000吨,年产值400万元以上的水城天瑞食品有限公司和金盆、董地、顺场、鸡场4个马铃薯粗粉加工厂。现在,全县共有投资1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种养殖企业9家,种养殖加工企业14家。姜业公司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茶叶公司、奔牛食品公司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隆华食品厂、兴隆精淀粉加工厂、荷城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天瑞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市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

五是积极发展打工经济。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劳动力到本地企业就业等,积极发展打工经济。2006年,仅39个试点村输出劳动力就达2.54万人次,农民来自务工收入达到2.16亿元。

2006年,全县人均纯收入1847元,马场村高达5057元,温饱型试点的清塘村也达到2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18元。解决了1.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减少2万名低收入人口,完成2600户茅草屋改造

四、突出一个“美”,狠抓整脏治乱

狠抓整脏治乱,促进乡风文明,重在美化环境。结合“整脏治乱”,在全县农村开展了“六治”②,试点村脏、乱、差得到有效遏制。县财政舍得“出血”,从省、市、县支农资金中安排了68万元,专门用于省、市、县6个试点村的道路硬化、“五改”等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变化明显。

前进村以“三治③五改”为重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实加强村寨环境建设;制定文明卫生公约,对环境卫生实行挂牌管理,硬化了连户道路。目前全村基本达到“五通四无”④,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马场村、沙坡村、清塘村、高炉村、海坪村的连户道路也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五、突出一个“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广泛发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参与,重在形成合力。

一是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活力。有人总结说,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是基础,项目带动是方向,支部建设是关键。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重要。

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 “一事一议”。坚持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的村民议事制度,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以自主投入和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如比德乡比德、大寨等村农民自愿投入资金实施道路硬化等。

三是积极调动商界人士参加新农村建设。如鸡场乡攀枝花煤矿捐资20万元支持鸡场乡坪地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百花苑”绿业有限公司无公害农业科技园区内启动占地约3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微型盆景基地、彩色苗木基地,科技培训中心等,总投资达1800万元,现已租地60亩,投入资金100余万元。

四是注重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客商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经引进2名外地客商在纸厂乡前进村建设200个蔬菜大棚。

总之,新农村建设无止境。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复杂的,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水城县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很宽阔,除了以上的经验和在“硬件”上突出“五通五改四建设⑤”外,努力抓好政策激励机制的建立与落实,把新农村建设尽快纳入市场运作也是很有必要的。(执笔:徐永俊 杨明文

 

         

      一气:即沼气;五改:即改厕、改灶、改圈、改水、改路。

      六治:即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养、农具乱放。

      三治,即治脏变净,治穷变富,治愚变智。

      五通: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四无:无垃圾乱堆、无粪便乱流、无污水乱倒、无牲畜乱跑)

     五改:改房、改圈、改厕、改灶、改院;四建设:建设主要优势产业、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写于2007年初

(原载于《凉都》杂志<六盘水市社科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