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卖地还债昭示了什么?


在违反教育规律、与教育宗旨背道而驰的教育产业化旗帜下,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掀起了扩招、扩建高潮。2003年,河北燕山大学为了西扩,以教育用地的名义征用3700亩土地,其中大部分是当地农民的集体用地,有的村庄90%土地被征用。但是4年后,农民发现部分土地于2007年变更为住宅用地后高价出让,出让价由征地时的每亩6万元变为130万元。校方有关领导声称学校已经负债累累,卖地筹资属无奈之举。

大学要通过卖地来还债,而周边不少因征地失去生活来源的农民对此难以接受,从此开始了他们漫长的维权之路。这一现象的背后昭示了什么呢?

大学盲目扩招、扩建。在校学生只有1万多人的大学,被上级主管部门定下在校学生达到5万人的长期扩招目标,办学规模扩大近5倍,而学校的校舍、仪器、师资、管理等远远达不到要求。这种一哄而上、不切实际、盲目求大的做法在全国很普遍,逼使各地的学校争先恐后上项目、扩校园,但由于资金缺乏,各方面的条件又不具备,很多学校都是瞄准产业化背后的利益链,硬着头皮上,走到哪算哪,根本没有长远的考虑。

一些学校负债累累。由于利益驱动和上级的瞎指挥,很多学校都不顾自身财力和经济状况,大兴土木、购买大量教学器具和实验仪器、扩充教师及管理队伍,而政府投入不足,学校的资金来源又有限,只能依靠借贷筹资,导致很多学校负债累累、难以为继,扩建工程进展缓慢。

土地管理问题多多。一是土地闲置却不受处置,征用四年后工程仍未上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闲置超过2年的就应收回,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交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但国土管理部门却和学校沆瀣一气,找出种种借口来掩盖事实真相,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把国家法律法规置于不顾。二是地方政府违法行政不受监督,未经原批准的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就随意变更土地使用性质,燕山大学先后两次变更用地性质,而上级政府及其国土部门却不闻不问。三是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后获取的巨额利润管理不严,漏洞百出。

征地过程罔顾农民生计。地方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时没有综合考虑农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补偿标准非常低,没有采取土地置换、土地入股或招工、扶持农民创业等形式让农民维持生计,而且是一次性的资金补偿。在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获得巨大利益后,政府和学校又私下瓜分本应属于农民的这部分利益,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和抗议,甚至阻止学校扩建工程的施工。

村级经济落后。事件发生地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镇后道西村村里没有工业,集体经济组织实际是个空壳。应该说这种情况在全国的农村非常普遍,说明我们国家土地承包到户的政策和村民自治政策基本上是失败的,这从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故事中也得到了验证:农民搞单干无法形成规模,村民根本没有集体观念,选举出来的村干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自私自利思想和以权谋私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农村都没有发展集体经济。

学校扩建催生贪污腐败。教育产业化使大学迅猛扩张,各地大学纷纷投巨资扩建校舍、发展新校区,建大学城成为潮流。因缺乏监督,基建已成为大学腐败案最多发的领域,且不少都是窝案:不同级别的相关官员共同参与、集体犯罪。如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世明因受贿罪被判囚十年、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被控受贿160多万;湖北近年已有五六所大学的主管官员因腐败落马,包括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和等;陕西近三年已查处80多宗大学经济案,倒下7名厅级校官……这些都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