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听过一个事情,说香港某投资商想和崂山啤酒谈合作,在香港开办啤酒厂生产崂山啤酒。崂山啤酒面对这个不错的机会说:“香港省事不了崂山啤酒,因为香港没有崂山泉水!”这是很早以前的段子了,是否确有其事不曾考证。现在看来有没有崂山泉水实在不是个重要问题,故事里崂山啤酒的认真、执著精神却很可爱。
现在崂山啤酒已经成为青岛集团旗下一员,但据说,青岛人不怎么喝青岛啤酒,而偏爱崂啤。是否确有其事也不曾考证,但这个说法我是有几份相信的。与“青岛”相比,“崂山”更有故事不说,更主要的是崂山确实有着不错的泉水,而崂山啤酒也就得益于这泉水。不过话说过来,也正因为这个特殊优势,却成了其难以依靠异地生产而扩大产量和销量,市场难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的范围里。
其实在这方面,有着众多的地方品牌深感同病相怜。带有鲜明地方特色,尤其地方资源的产品往往反而受制于此。比如农夫山泉,号称采用千岛湖水,但千岛湖再好,也不方便南北市场大运输,区区一瓶水的利润实在不愿意搭给运费。水的市场很大但利润不高,要做全国市场不采用当地生产灌装总会觉得赚钱不过瘾。但农夫山泉恰恰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酒类品牌也是这样。有人说川酒不就卖到全国了吗?汾酒市场也不小嘛。但汾酒只此一家,而川酒中能够全国叱咤风云的也就少数几个大品牌而已,众多小酒厂实在没这个实力,只好甚至只卖卖原酒罢了。所以,现在最难的是酒类小品牌,国家政策不支持,还动不动帮市场洗洗牌什么的,小酒厂的生存压力是很大的。但小酒厂应该有小酒厂的心态,虽然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毕竟绝大多数士兵还是要永远在士兵的位置上自己找乐子。很多小酒厂心胸远大,但多是目标与实力相差悬殊,这样的理想往往就要被称为空想了。所以,小酒厂要有小酒厂的活法。
小酒厂怎么活得滋润?首先不要好高务远,把目标不妨放低一些。企业界有个词叫“目标管理”,这个管理方法是否有效,关键看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如果目标过低,很容易实现,就没什么意义;如果目标过高,大家都实现不了,反而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小酒厂的目标也是这样,总是要寻求一个中和点。非养家糊口,也不是高不可攀。第二,要保持鲜明的质量特点。不求最好,只求独特。很多地方小酒都有着合乎当地人口味的特点,这也是外地酒难以与之抗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小酒厂生产工艺并不高明,但这些淳朴恰恰成为一种质量优势。有的酒厂放弃这个优势,而购买川酒勾兑灌装,还有什么特色可言呢?第三,要超越“做市场”而进入“做企业”的境界。由于市场范围有限以及地缘优势,市场往往不成为最大的问题。应对外来竞争的最好方法不是在销售上如何固守,而在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完善。任何企业外部的强大,实际上都来自企业内力的深厚。做一个精致的小企业,是不攻之攻,也是不守之守。
地方酒企业都有个体会,就是即便我们的酒不怎么上档次,卖不出好价钱,但都会当地人的一个偏好。这一点从政府接待上有明显体现。当地政府接待来宾贵客,“尝尝当地酒”不是搪塞的借口,而恰恰是礼节的需要。当你的酒成为当地的某种代表的时候,你的市场就不可能不稳固。这恐怕是有理想、有远见的小企业最基本的市场欲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