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成功投资的起点


  评论:其实巴菲特并不是我们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目标,不论是财富积聚方式还是价值伦理生活理念,请问:你可以如此冷酷地对待自己的至亲么?!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均衡的投资理念和生活伦理,希望能通过努力过上富裕和平和的生活,而不是一个以财富为中心的守财奴,巴菲特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捐献者,但,他过去一个子儿都不出,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60岁后才有所领悟,他的生活有太大的缺陷,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财产,无论如何,均衡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功利性的阅读需求,催生了投资类图书的繁荣。不管是格雷厄姆、费雪,还是巴菲特、林奇等投资大师的相关著作,都教导我们:投资是一种成功生活方式,通过投资不仅可打败通货通胀,更是尽早实现财务自由的最时髦的选择。

  博格的《长赢投资之道》却是一部反省之作。力图让我们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思考“知足”这类生活哲学。

  新千年最值得推荐的揭开投资圈内生活、反省金融潜规则类的图书,我认为只有两本值得细细品味。其中之一是2007年出版的《对冲基金风云录》,另一本就是《博格长赢投资之道》——2009年下半年最值得推荐的投资著作。

  别急忙辩称投资经典著作很多,数出55本必读之作,那些大多是20、30年前的作品,有些甚至是50、60年前的作品。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的每本著作都在投资界引起强烈地震,有《博格谈共同基金》、《共同基金常识》、《博格论投资》、《为资本主义的灵魂二战》,而《博格长赢投资之道》是2009年的最新力作,它有着鲜活的现实背景,仅此一点,就值得参阅。

  别以为学习了投资技巧,了解了投资理念,就是一名成功的投资人士。每一领域登峰造极的人物,都能把握该领域的核心要义,能紧握事物的缘起。如何理解投资的本质,在博格的眼里,应该从“知足”话题谈起。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中,博格顿悟“知足”话题,由此,发展成今日《博格长赢投资之道》的中心议题。

  

  背负“知足”的拷问

  在一次亿万富翁举办的派对上,一位朋友告诉约瑟夫·海勒,这次派对的主人是一位对冲基金的经理,他一天的收入能比自己撰写《第二十二条军规》获得的所有收入还要多。对此,海勒回应道:“是的,你说的是事实。但是,我所拥有的一件东西,他是永远不会拥有的,那就是‘知足’”。

  花旗集团的查尔斯·普林斯、美林证券的斯坦利·奥尼尔、贝尔斯登的詹姆斯·凯恩等人,在担任CEO期间,赚得几亿美元的酬金。但是,与金融业最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所积累的财富相比,他们则要逊色得多。博格举例说,仅2007年一年,50个最高收入的对冲基金经理共计得了290亿美元。如果他们单个人的收入没有达到3.6亿美元,则不可能进入前25名。

  对冲基金经理是永不知足的,他们赚取的高额酬金是不对称的,并缺乏基本的公平。你一定会认为唯利润至上的基金经理,根本就没有精神追求可言。但作为顶级基金经理、指数基金之父的博格来说,他是经受得起知足考验的。

  上文提到的那个真实的,对基金经理是否“知足”的拷问,激发了博格的创作灵感,从而写就《博格长赢投资之道》。

  且看博格在书中表述出来的那股自信:

  他的捐献:在过去20年来,博格每年会把自己年收入的一半捐献给各种慈善事业。一直用行动支持着重要的公共事业,为费城独立广场上修建的“国家宪法中心”服务20多年,设立“博格兄弟”奖学金等。

  他的财富:并没有成为1亿美元以上的富豪小联盟中的成员。不过,收入的一半捐献出去,他仍积攒了不少的财富,表现如下:1)、天生节约,没有一年出现过入不敷出的情况;2)、从1951年开始工作,获得了固定供款退休计划(每月工资的15%)。他颇为自豪地说:“退休计划是我们的家庭资产负债表中最大的单项开支,我不想公开声明它的确切数额,但目前的价值是很高的。”

  3)、通过薪酬的延期计划、先锋集团的伙伴关系计划,分享了基金资产巨大增长之下的良好收益。

  

  他的公司理念:坚决坚持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的投资原则,并对那些有违低成本、有违以顾客为导向的投资管理方式提出批评。他创建的先锋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不收费基金。他是成功的:共同基金股东的积累储蓄很快超过1000亿美元,先锋集团是世界上第二大基金公司。

  博格自豪的说,57年的职业生涯已经让他幸运地获得了足够多的东西:相守50多年的美丽的妻子,6个孩子,12个孙子孙女。他能保证妻子今后的幸福,留给孩子一些资源,留给孙辈一点钱。

  从自己的所得、生活安排、爱情归属,及公司遵循服务委托人的工作本质而言,博格无愧地说:我是一个快乐而知足的基金经理。

  很明显,“成功不是幸福的关键;而快乐却是成功的关键”。博格认为知足是三个因素的组合:1)、自主权,在某种程度上,“做自己的事情”;2)、保持与他人联系,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愉悦关系;3)、发挥能力,利用各种才智,去激励自我并努力学习。

  

  简单投资、简单生活

  在79年人生中,博格形成了一些有力的观点:关于金钱、关于商业和职业工作中自豪与惭愧的事情,关于人生正确与错误的法则等等,它们都通过《博格长赢投资之道》讲述出来。

  在“以财取人”规则日渐横行的今天,博格最想戳穿金融圈的陷阱,推荐他指数基金的投资之道。陷阱一、金融产品复杂化;陷阱二、基金经理都是专业投资人士,能替投资人赚得大量的钱。

  现今越加复杂的投资手段,投资名词,仅仅是不负责任的基金经理欺名盗世的伎俩。博格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金融创新的目的是要让那些创造了这些复杂新产品的人受益,而不是那些拥有它们的人。除了大量的管理、咨询和交易费用之外,大多数投资者没有从金融创新中获益。

  在《博格长赢投资之道》一书中,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显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基金业务已从管理转变到推销,从管理资产转变成搜集资产。基金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营销行业,从事着猛烈地无节制地让产品多样化。

  基金公司赫然标榜的座右铭是:“只要您买,我们就造。”

  针对第二个陷阱,博格借用哈佛大学基金管理公司的前总裁戴维·斯文森说:整个投资行业就是一个大骗局。85%-90%的基金经理是跑输大市的。扣除费用之后,他们是摧毁基民财富的。

  

  要想摆脱以上两个陷阱,在博格看来,遵循简单的投资规则即可,那就是指数基金投资法。

  战胜市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最低成本买进指数基金。也正因为博格用教徒式的推广热情,让人们记住了他是指数基金的代名词。在《博格长赢投资之道》一书中,博格用了两个案例来加强说明投资指数基金的效用。

  保罗·萨缪尔森( 2009年12月13日去世)认为,第一指数共同基金与车轮子和字母的发明是同等重要的。他在先锋500指数基金的控股收益,帮助萨缪尔森博士支付了6个孩子和15个孙子孙女的教育花费。

  在1990年退出麦哲伦基金之后,美国富达投资集团的卓越投资家林奇曾宣称:“在指数基金中,多数投资者会获得更好的收益。”

  

  基金经理的职业梦想

  1949年激励博格写出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论文的一篇专题文章,名为“美国商业的道德史”,这似乎是一个天意,意示着此后60年,博格将为基金行业的道德而奔走呼告。

  回想当初,博格坦言,先锋集团创立时的那些基本原则似乎与那篇古老的文章所表述的企业道德责任密切相关。

  “任何职业的主要特点是有责任地、无私地和明智地提供服务……并在专业人士和一般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固有的伦理关系”。提及为之奋斗终生的共同基金行业,博格认为,基金行业应该拥有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开始新一轮的改革。

  博格畅谈了自己的五个职业梦想。

  “我梦想,基金行业的管理的重视程度能再次远远超越推销。”

  1、股东能享受公平待遇。管理他人资金带来的巨大规模经济效益,让投资经理人远比投资者获得了更多的收益。我梦想,这种趋势能得到逆转。

  2、终生致力于服务投资者。

  3、实行长期投资标准。

  基金经理能够时光倒转,回到传统的着眼于长期投资的战略上来。

  4、服务于长期投资者。

  5、让基金投资者掌有控制权。

   (腾讯高端阅读专栏57期)

  

  人物简介:

  约翰?博格:先锋集团的创始人、无佣金的倡导者。他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金融巨人之一。由于对共同基金高昂的成本给投资者长期投资收益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一直保持深切关注,他在1974年创立了先锋基金公司。

  在随后的几年里,博格先生先后引入了指数共同基金,率先推行现代无申购佣金的共同基金,并对债券基金组合管理进行了重点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