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休手,学者闭嘴,让商人去玩


官员休手,学者闭嘴,让商人去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大不小一个官,带着下属去一个企业视察,看了一圈来到会议室,这个官开始滔滔不绝地作起指示来。下属赶紧打开笔记本,装模作样地作笔记。随行的电视台记者把这一幕记录下来,在当晚的新闻中播出。有一个细节被故意忽略了,什么细节呢?在这个官作指示的时候,企业的老板望着天花板,一脸不屑。后来,本人认识了这个老板,向他求证有无此事,回答,千真万确。就问他,为什么不装装样子,虚心听领导的指示。回答,忍无可忍,以至于想装装不出来。这个例子给各级官员一个启发,企业最好不去;一定要去,最好闭嘴;一定要讲,讲废话也无妨,千万不要教老板如做生意。

划一片地,发展这个,发展那个。换届了,地方换官,官员换地,又划一片地,发展这个,发展那个。规划一个又一个,提法荒腔走板,不仅是蠢话,而且恶俗。本人仔细研究过一个地方,规划的那些东西,一样也没有实现,实现的,全不是规划的。一个朋友,接管一个荒草凄凄的开发区,这是一个有良知的官员,就对他私下建议,第一,你的本份是修路平地,第二,在高度分工的社会,一个很小的区域只能搞一样东西,至于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搞哪样东西有前途,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呢?姑且随机定一种,然后尝试招商。笫三,在招商的过程中,搞哪样东西有前途,根据反馈的信息可以知道,也就是要借助商人的眼光来做这个选择。是的,一个地方搞什么(区域分工),这个选择要由商人来做,因为商人才有那个眼光和知识。

由邓小平发动的改革,三十年来,一个最重要的经验是,有一个自由的经济环境,其中的标志性特征是,只有很少的通则约束,因而商人可以凭他的眼光,去发现赢利机会,进行选择。此前这类选择是官员来做的,就是这么一改,决策的效率是普遍提升了。但是,这一趋势近年被逆转,大大小小的官员不仅指指点点,这样那样,不仅如此,明明蠢到不行,却还要照此执行。五花八门的振兴方案,其实有很多经济自杀的行为。不幸的是,这又是一个盛产学者的年代,那些完全不着边际的东西,竟然被视为方略,成为官员的决策支持,更甚至变成法条。经济事务,越来越多的选择是由官员和所谓学者来做,商人反而装作虚心做笔记的样子,奉命行事,这种经济会搞成什么样子,不难预见,如果你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