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子和孔子打架”,这个问题有点“雷”!


老子和孔子打架,这个问题有点“雷”!

今天上午,2010年清华大学在沪自主招生暨保送生冬令营面试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行。今年清华大学选才基本沿用了去年的面试方式,以两轮面试考核学生是否最终能拿到这张优惠券。据清华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尹佳老师介绍,这次的面试官由来自各个学院的20多位教授组成。考生接受面试教授1个半小时的集中轰炸。面试官通过个人面试+集体面试的综合测试,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过,最让考生感到有些意外的是个人面试题,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一根火柴在不能折断的前提下,如何摆成一个三角形?等(新闻晚报2010118日)

    由于是“自主招生”的“自主命题”,因此各校题目出得“很有特色”也纯属正常。但设若为了突出“特色”就“暴难”、“偏怪”,似乎就有点“另类”和“雷人”的意味了。面试题目应该怎么出,不同的专家教授可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爱好与兴趣来考问学生,但是有必要让老子和孔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互掐”吗?

我们权且不说老子和孔子的人格是否高尚,也暂且不提其思想之精髓。单是他们相遇之时的年龄上来说,他们有可能“打架”吗?即便是他们或许会因为某种原因打上一架,那么作为时空相隔的难谋其面且一无是处的现今学生,又当如何劝之?况且,两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打架”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打法呢?——很显然,对于这是一个极其荒诞的伪命题来说,学生又凭什么不能以荒诞的答案对之呢?

其实,类似这样的题目之所以引来议论,多半不是因为其“难”,而是因为其“怪”。按道理说,越是一流名校,就越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所出的试题就越是应该具有理性和哲学的品位。但面对于这种老子和孔子打架”的问题,究竟是因为我们思维太过于狭隘以至于“少见多怪”,还是因为教授们太过于“高明”而导致我们一头雾水、无所适从了呢?

昨天,在与清华同期自主招生笔试的北大语文试卷中,一道题选自一首网络恶搞歌曲《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傻》(歌词节选:历史长河向前淌/岸上睡着一只羊/河里漂着一条狼/狼要拿羊当口粮/羊要认狼当爹娘/羊要救狼狼要吃羊/不知是那羊救狼还是狼吃羊),要求是让考生根据歌词找出韵脚,再用韵脚中的四个字造句,同时还要考生找出所有动词,选择笔画最少的两个动词造句用在校园中的宣传语———无怪乎不少的学生感叹“现在大学‘自考’的题目是越来越难了”,无怪乎不少的人士担心“会有负面引导,对中国传统语言不够尊重”等。试想,让学生在面试的短暂几十分钟内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那么面试的意义何在?让学生去把“恶搞”出来的东西当“经典”来品味,那么大学的精神又何在?

其实,高校自主招生的本意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给考生增加选择学校的权利。但不知何时起,高校的自主招生却已变为了“折腾考生”和“愚弄考生”了。如果不是,那么 “蛋炒饭怎么做?”“囧是么意思?”、“飞船从地球飞到月亮与从月亮飞到地球,耗费燃料相同吗?哪个多?”、“某位丈夫有个情人。他得了重病,把财产留给了情人。你怎么看这件事? ” 、“猪肉几多钱?油价是多少?”“浙大院士课题组成员论文造假,如果你是浙大校长,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一根火柴在不能折断的前提下,如何摆成一个三角形?等等之类的,要么没有答案要么“脑筋急转弯”的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呢?

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命题固然没有错,高校注重学生的素质考查而不局限于对具体知识的考查这也没有错。比如,试题可以考查考生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现象的了解,强调学生要具备国际视野,以及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评判的能力。再比如,试题引入了与流行文化有关的元素,既可以考查学生的语法知识,又可以考查他们的兴趣范围。但设若为了“别出心裁”就把学生置于某一种高度甚至脱离了现实,设若为了“很有特色”就把学生引向一个误区的话,那么我们的大学又何时才能回答“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深刻的问题呢?

——让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助谁?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雷”!

(李吉明2010119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