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工业革命之后,有了蒸汽机,生产效率数十倍的提高,原来本国的市场和原料已不够产生更高的利润。为了追求最高利润必须争夺原料和市场,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德日意三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业有了急速的发展。说的好听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说的客观就是为了重新瓜分势力范围,抢夺市场。世界的大事都是围绕这个题目。今天,市场和原料仍然是各个列强争夺的中心。二次大战之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也同时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市场。日本,台湾,南韩都是在美国大市场之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出口也是美国,从中积累了大量外汇。911,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尤其去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美国开始退步了。金融危机让美国的老百姓,收紧了口袋。全世界的出口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中国也不例外。
如今,中国已经是第一大出口国,很快就要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还会被掠夺吗?各个列强如何来进行争夺?我们如何在新形势下,寻求发展?
国家经济发展了,还不是民富国强。我们人均收入还排在后面,小康还不能算。
香港一位学者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转帖如下:
資本強國前路坎坷 中國小心
大公报
西方正在緊張地注視著中國經濟在各個方面的強大。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章玉貴博士文章表示,先是在經濟規模上,中國在過去五年里先後將法、英、德等三大老牌經濟強國甩在了身後,並使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位長達41年之久的日本備感呼吸急促,準備調整心態來接受經濟被中國超越的事實;繼而在製造業領域,已握有170餘項產品產量世界冠軍的中國,近日又增添了汽車這個具有指標意義的產銷冠軍頭銜;而在出口領域,中國不僅超越昔日偶像日本好幾個身位,而且一舉打破德國長期以來對出口冠軍的壟斷,全球貿易格局也因為中國的崛起而發生深刻變化;甚至,在被視為美歐最後競爭優勢的金融領域,中國也似乎變得強大起來。僅僅5年前,美歐銀行業在自詡輝煌業績的同時還不忘嘲弄一下中國同行;而今,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在相關指標上,已超越了花旗和富國銀行等昔日頭牌。
文章指出,中國從製造和出口大國向產業和資本強國邁進,是整體經濟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未來10年,中國有望在全球資本流動與金融博弈中扮演更為積極與主動的角色。不過,現階段,中國在實體經濟和金融領域的競爭力,其實還相當脆弱。汽車產銷量世界第一,至多具有統計意義,以OEM為主要特征的中國汽車業,要全面超越美日德等列強,至少在短期內並不現實。貸款的擴張,是中國銀行業可能爆發壞賬的最大隱憂。空頭大師查諾斯對中國泡沫可能破滅的警告一點也不能忽視。也許,單憑查諾斯和部分對衝基金並不能「賣空」中國企業股票,但查諾斯關於「比起對資產泡沫的高估,中國信用過剩供應才是製造泡沫主因」的判斷,不能不說是非常精准的。
特別令人憂心的是房地產泡沫,儘管中央正在採取措施試圖擠壓,但經濟高度依賴房地產的地方政府能否真正貫徹執行中央的調控措施,還有諸多不確定因素。《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以及彭博社等西方主流財經媒體都認為,一旦風險越來越大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將是致命的。而在日本股市見頂20周年之際,日本的分析師也警告,中國當以日本的教訓為鑒。
是的,當一個國家的股票交易手續費和印花稅的總和已經超過了所有上市企業的利潤總和的時候,當上市公司三分之一的利潤來自於對主業以外的投資的時候,當數以萬億元計的投資是以經濟繁榮今後還將持續下去為前提的時候,即便是最樂觀的經濟判斷,也無法承認這是一個健康的經濟應有的體征。關於日本式衰退有可能在中國複制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經濟面臨內外失衡的中國,如果不能迅速提高金融體系的運作水準,則在愈來愈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幾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
文章認為,儘管中國並不欠缺成長為資本強國的相關要素,但當今的資本主導國與依然強大的跨國資本未必樂見此種圖景呈現,不排除他們通過助推超級資本泡沫誘使中國經濟步日本後塵的可能性。
應當說,經由本次經濟與金融危機的衝擊,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導國以及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跨國資本對國際經濟與金融的控制力有所削弱。過去優越感很強的美歐財經領袖與市場人士面對天量金融資產的蒸發與持續低迷的經濟形勢的確比較失落。尤其令他們恐慌的是,面對國際社會對危機成因的追責以及改革國際金融秩序的強烈訴求,美歐儘管可以憑借暫時的優勢地位拖延改革時間,卻無法阻止國際金融秩序的改革大潮,尤其無法逆轉作為戰後世界經濟權力符號表征的IMF特權歷史的終結趨勢。不過,儘管這場金融危機削弱了美歐主導世界經濟的能力,導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無力承擔起維護世界經濟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任。必須尋求與中國等新興力量合作才能解決困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核心問題。但世人必須看到:美歐在這場危機中受損的主要是金融業,財富蒸發主體也主要是金融符號;美歐傲視全球的高科技產業不僅未受到實質性打擊,反而逆勢做強。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框架下實在難有最終的勝利者。業已呈現的經濟力量東移,與金融海嘯並無必然聯繫。
當然,西方國家也很清楚,中國崛起為產業和資本強國之勢,恐怕很難阻止,但跨國資本絕難以容忍不遵守西方世界規則或不和他們玩同一遊戲的國家和資本。所以,在既有的經濟格局中,西方國家因此會盡力利用他們操控的國際經濟秩序,施加各種壓力和干擾,以削弱中國資本效率的改進和國際影響的擴大,盡可能地維持現有的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國際資本分工格局,或者利用現有的規則盡可能地壓縮中國資本的行為空間。而對於那些做夢也想分肥乃至操控中國市場的國際金融資本來說,擊敗中國商業銀行,控制中國證券市場,奪取中國金融市場的主導權是它們長期以來的戰略目標。其中,助推超級資本泡沫乃至製造金融危機,便成為其遏制中國成為世界資本強國的可能捷徑。偏偏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的漏洞,又為國際資本在華製造資本泡沫乃至金融危機提供了可能條件。
文章強調,我們既要看到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以及成為資本強國的美好前景,更要看到面臨的諸多約束條件,必須充分估計到中國在成為世界資本強國之前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阻力,並做好理性應對不斷出現的基於既有經濟與金融秩序而生的各種壓力和干擾的準備。
供网友们一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