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步入“云计算”时代
“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技术”即为“云计算”的概念起源。最早提出“ 云计算”概念的是IBM。之后,Google、微软等公司都纷纷出来宣讲各自的云计算产品,由于各自产生云计算的基础不同,导致“云计算”发展的方向和概念不同,云安全、云存储、内部云……一堆名词让人眼花缭乱。
借用Google前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先生的话,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整个互联网看成是一片美丽的云彩,在云计算的模式中,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上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中。
“云计算”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最简单的“云计算”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
“ 云计算”是一种革命性的举措,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云计算”的蓝图已经呼之欲出:在未来,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从这个角度而言,最终用户才是云计算的真正拥有者。
“云计算”的应用包含这样的一种思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使用。
目前,PC依然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核心工具——我们用PC处理文档、存储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U盘与他人分享信息。如果PC硬盘坏了,我们会因为资料丢失而束手无策。
而在“云计算”时代,“云”会替我们做存储和计算的工作。“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云”的好处还在于,其中的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保证“云”长生不老。Google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云”,其他IT巨头,如微软、雅虎、亚马逊(Amazon)也有或正在建设这样的“云”。
届时,我们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不需关心存储或计算发生在哪朵“云”上,但一旦有需要,我们可以在任何地点用任何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快速地计算和找到这些资料。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资料丢失。
在3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施密特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云计算”就仿佛银行的自动取款机(ATM),我们出门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钞,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
Google的工程师谷雪梅则认为,PC时代好比每个人要用电,都得自己购买发电机;而“云计算”时代,每个人不必拥有发电机,直接从大型发电厂买电就好。
“云计算”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云计算”之前,还有“晶格计算”(Grid Computing)等等,理念都是关于计算机如何协同发挥作用。
在Google,这一类概念已经得到了实践。Google的技术,可以让几十万台计算机一起发挥作用,组成强大的数据中心。Google中国CEO李开复此前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Google真正的竞争力就在于有这些“云”,他们让Google有了无与伦比的存储和计算全球数据的能力。
Google在创立之初,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云计算”和“晶格计算”等概念。但作为一家搜索引擎,Google在客观上需要拥有这些“云”。实际上,雅虎的搜索同样用到了“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很多因素推动了对这类环境的需求,其中包括连接设备、实时数据流、 SOA 的采用以及搜索、开放协作、社会网络和移动商务等这样的 Web 2.0 应用的急剧增长。另外,数字元器件性能的提升也使IT环境的规模大幅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一个由统一的云进行管理的需求。
云计算+always-On设备 被评为“2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IT技术组合” 。市场变化无穷,但未来贯穿“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版本将会是“3G。”手机的处理、运算和存储能力都是极其有限的,但利用远端“云”的高速处理能力,加上3G的带宽优势,“移动互联网”已悄悄走近我们,未来3G网络将会为手机用户提供原本根本无法想象的服务。中国电信已正式推出了名为“e云”的“云计算”业务,中国移动的云计算平台“大云”已经启动,中国联通则推出了“互联云”战略。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G)预测称,到2012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约420亿美元。
人类的美好的梦想已经开始变为现实,让我们与市场一同“漫步云端”,共享“云计算”带给人类的丰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