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教育不如渗透教育


     

强制教育不如渗透教育

徐晓

教育部1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117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教育部的通知的主观愿望和目的也许是好的,按理说,对于这样的良好愿望,是不应持反对意见的。但面对给祖国拜年以及教育部的部署,网络舆论却并不叫好,一网站投票七成人认为无聊,形式大于内容也有论者认为此举是“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组织,难道不是把官意强加于民俗吗?”这也证明,一切民间的美好风俗,只有一有公权力的介入,公众自然而然的会引起反感的,这与官民关系紧张的现实是分不开的。

    由这个话题我也联想到不久前的一则新闻:耶鲁2002届毕业生张磊已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美元。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捐赠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这则新闻曾引发了一场网民口水战。反对者说他不爱国,没有良心;支持者却由此引发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引用一组数据: 2000~2005年间,中国大陆(含香港)17763名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倾向于继续留在美国的比例为全球之最。这一数字与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惊人的一致: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81.5万人,而学成后选择留在国外的有61.7万人,比例超过75%。

    不能简单的说这些学成不归国的博士留学生不爱国;更不能简单的说他们在国内没有受到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假如教育部早几年推出给祖国拜大年活动,留学生回国的比例估计不太因此而有太大的改观:单说国外的收入这一项,再搞几个类似的爱国主义活动恐怕也不会有多大实际效果的。

    这里涉及到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强制教育,政治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依靠这些阵地和强制灌输的方式,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则可为更多人接受。美国人比我们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是利用一切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渗透教育。如他们的学校的走廊和教室里,到处可以看到美国国旗、美国地图,以及美国杰出人物和总统画像。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爱国情感和行为变成人们自觉的情感和自觉的行为。

    美国以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为代表的现代道德教育,强调德育的自主选择的理性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自律方式,“生活即教育”,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地全方位、多维度地渗透在生活之中,就象盐渗透在每顿饭菜中一样,这种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回到教育部要求的给祖国母亲拜年这件事,拜年本来是一种民俗,是延续几千年的传统,不需要谁来发号施令,更不适宜强制推行。教育部真要让学生们热爱祖国,就让孩子们在寒假中尽量减负,亲近大自然,像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那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亦乐乎?

20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