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第5章 (2)苏联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五章 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轰炸日东京 (2)

 

                 苏联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二战爆发后,当时国力不算强大的苏联最担心的就是东西两线作战。如果日本突然从远东向苏联发动进攻,那么,苏联将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1940年10月,经验丰富的侦察员伊.阿.阿赫缅罗夫和初出茅庐的维塔利.帕夫洛夫,就开始制定一项借助于美国来抵消日本的行动计划,前者在美国工作了多年,后者在国外有一些重要的情报人员和熟人关系,苏联情报机关希望通过他们来实现这一目标。

    他们俩盯上了一个叫哈里.怀特的人。此人能接近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素和罗斯福总统,而且对日本特毫不妥协的强硬态度。在计划中,怀特化名“斯涅克”,俄文的意思是雪,类似他的英文姓氏怀特,是白色。

    斯大林不仅同意实施“斯涅克”行动计划,而且还口授了美国致日本照会中应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帕夫洛夫先到达纽约,而后去了华盛顿,与怀特会面后进行了深谈。

 

    1941年4月,斯大林与日本缔结了中立协议,谋略避免一场与德国和日本同时发生的战争。

    斯大林与日本签订的这一条约,显然利用与深化了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莫斯科对日本与美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感兴趣。如果美国卷入欧洲战争,抗击德国,而不是在亚洲对付日本,那么对苏联来说情况将显得更好。

    为了掌握日本的军事动向,苏联在日本培植了一个庞大的间谍网,确保苏联不受到日本的进攻。而如果日本主动向美国发动进攻,那是苏联求之不得的事。美国近来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苏联甚至在美国总统身边安插了一名高级特工,正是这名特工为日本空袭珍珠港作好了铺垫工作。

    当时,亨利.迪克斯特.怀特是美国“新政”经济学家、罗斯福最信任的经济顾问之一,后来被证明是苏联间谍。怀特从苏联高层那里得到指令,向罗斯福提出了大量针对日本政策的建议,这才是美国与日本开战的关键因素。

    对于怀特的间谍身份,美国情报部门直到后来才有所察觉。1946年,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写信给当时的总统杜鲁门,声称怀特是一名不可小视的苏联间谍。两年后,美国众院也就怀特是不是间谍的问题举行过听证会。但怀特的间谍身份直到90年代中期才算有了最后的结论。

    怀特敦促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实际上是苏联一份秘密计划“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日本正向西太平洋国家发动进攻,而且1940年和1941年的局势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日本要么进攻苏联,要么进攻美国,两者必居其一,而且向苏联发动进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苏联秘密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前身NKVD的美国部的副部长维塔利夫.帕夫洛夫,在1941年交给怀特一张便条,上面列出了苏联的外交政策要点,并敦促怀特向美国政府“推销”这些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美国敦促日本立即全部从中国撤军。

    1941年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时,正如约定的那样,怀特按照帕夫洛夫所给的纲要拟定了备忘录的草案,交给他的顶头上司、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几天后,怀特又向摩根索递交了一份内容类似的备忘录。于是,摩根索分别给罗斯福总统和胡尔国务卿写了一封同样主题的信。

    当时日本正积极地扩大其统治区域并排挤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鉴于太平洋地区局势,罗斯福准备对日采取决定性的行动,美国向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日本军队撤出中国、越南、朝鲜北部和满洲,退出德意日三国同盟,等等。总而言之,斯大林赞同的提纲中的所有问题都列入了最后通牒。

    接到出自怀特之手的美国备忘录后,日本特使称,美方所要求的条件就等于终止谈判,他得出结论认为,美国与英国、中国和荷兰联系过于密切而不可能与日本达成协议。

    1941年11月26日,胡尔国务卿又给日本政府高层打电话,敦促日本从中国撤军。可是,日本不仅没有撤军,反而在两周后向美国发出挑战,偷袭了珍珠港。

    苏联对日本既担心又憎恨的心态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二战爆发以前。与德国人比较起来,斯大林更担心日本人,因为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以俄罗斯人的溃败而告终。斯大林认为,对日本必须特别重视,否则总有一天,日俄战争的悲剧会重演。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苏德和平协定,向苏联发动进攻。对苏联来说,避免与日本开战就变得异常重要,因为苏联红军尚不具备东西两线作战的实力。好在经过数年的努力,苏联在日本建立了一个间谍网,领导人是装扮成纳粹记者的理查德.佐尔格。

 

    苏德战争爆发后,当时的参议员,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杜鲁门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赢得战争,我们就应当帮助俄罗斯;不过,要是俄罗斯赢了,那么我们便应当帮助德国。让他们尽可能地互相残杀。”

    美国总统罗斯福并不赞同这种立场。在德国攻击苏联的初始,罗斯福对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如果德国打算攻击俄国,他就会公开支持丘吉尔,可以发表声明欢迎俄国成为一个盟国。

    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政府对美国会采取某种行动阻止日本袭击苏联更感兴趣。1941年7月8日,苏联的外交代表莫洛托夫写信给苏联驻美大使乌姆斯基:“我们有兴趣想知道,美国政府可以采取何种措施,或者想采取何种措施,以阻止或者使日本袭击苏联的行动变得更加复杂化以及如果遇到进攻会采取何种立场。”

    7月10日,苏联大使乌姆斯基与罗斯福总统举行了一次会晤。这位大使力促总统向日本表明:任何针对苏联的阴谋都将使美国采取某种措施反击他们的侵略行动。可是,罗斯福使用外交辞令没有直接予以答复。

    日本在决定发动战争之际,首先采取骗术对美国和英国施放烟幕弹,尽最大可能使美国和英国相信:它打算先攻击苏联。

 

    1941年9月,佐尔格向苏联高层汇报,日本正准备进攻美国,而不会进攻苏联。苏联高层才松了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将部署在远东地区的30到40个陆军师迅速调到斯大林格勒,与德军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

    苏联从来没有把掌握的“日本准备进攻美国”的情报透露给美国,不仅如此,许多苏联官员一直担心,日本人会改变进攻美国的主意,因为德国一直试图引诱日本从东部向苏联发动进攻以减缓德军的压力。

    1941年11月,怀特再度写下一份备忘录,敦促美国政府对日采取强硬政策,但这份备忘录到底对罗斯福的决策起了多大作用很难说。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罗斯福实际上非常渴望日本早点向美国发动进攻,这样美国就有足够的理由参战。罗斯福也一直在挑逗日本,1941年8月,他宣布禁止所有船只向日本运送石油就是证明。

    也有人说,当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对日政策,罗斯福一直摇摆不定。藏身美国政府内部包括怀特在内的苏联间谍对罗斯福轮番吹风,才让罗斯福下定了与日本一战的决心。

    据“维诺纳工程”(专门负责截获、破译有关外国政策的重要电文)的密件显示,二战期间,苏联在美国政府内部至少安插了329名间谍。虽然不能肯定这些间谍一定影响到了罗斯福的决策,但他们把罗斯福以及其他高官的想法传给了苏联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管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有何秘密背景,这一事件对苏联来说则是“天赐之物”。

    那么,如果美国不是在1941年11月强烈敦促日本从中国撤军,美国和日本是否真的可以避免战争?至少美国会有一段宝贵的备战时间,珍珠港事件中也不会损失那么大。战后,马歇尔将军在国会听证会时也承认,如果珍珠港未遇到空袭,美军可能会等到1942年1月1日才对日宣战。

    1948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关于怀特间谍案的报告才送交国会,但在国会听证会上,怀特否认自己是一名苏联间谍,1948年8月的一次问之后,怀特突然死于心脏病。

 

 

                   日本间谍派往珍珠港

 

    1941年3月27日,一艘日本客轮驶抵美国夏威夷州瓦胡岛码头。一位个头中等、身材细瘦、头发乌黑的小伙子走了下来。他的美国海关身份文件上名字是盛村,年龄29岁。日本驻夏威夷领事馆的汽车早已等候多时了。

    小汽车载着盛村一溜烟来到了位于岛上的一座小楼日本领事馆。先是日本总领事和他交谈,接着他便被任命为领事馆二秘。这位盛村就是日本派驻夏威夷的惟一一名间谍。他真名吉川,二秘只是个幌子。

    吉川来夏威夷之前,曾是日本海军后备役少尉军官。他被日本海军参谋部情报处看上了,在随后的四年时间里,他拚命学习英语,潜心钻研美国海军及其太平洋基地。1940年底,海军参谋部情报处看时机成熟,遂决定派他去夏威夷搜集情报。此时,日本已经认定,与美国开战是迟早的事。日军准备偷袭珍珠港,铲除美军太平洋舰队,为日本称霸太平洋铺平道路。

    吉川来到夏威夷后,开始以外交官身份四处“游荡”,窥探美军太平洋舰队的秘密。他首先熟悉夏威夷各岛的情况,了解美军设施的主要位置。他经常乘出租车四处“闲逛”。他发现,美军主要设施集中在瓦胡岛上。于是,他开始重点侦察瓦胡岛上的军事秘密。他特意开了一辆美国1937年生产的福特车,在瓦胡岛上到处转悠。没多久,他搞清楚了岛上美国陆军和海军的设施情况。他终于发现,瓦胡岛上最重要的军事设施在珍珠港!那儿停泊着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战舰。

    一天,日本领事馆总领事带着吉川来到火奴鲁鲁(檀香山)市中心北部山腰的一间日式茶馆品茶。已经很有情报意识的吉川忽然发现这是一个窥探山下美军秘密的理想场所。名为“春潮馆”的茶馆由一名日本女子开设,二层拥有观察山下目标的最佳位置,可以借助望远镜从前窗看珍珠港中心福特岛战舰的部署情况。在福特岛左边10公里处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希开姆航空基地,不时起降作战飞机。

    吉川的隐蔽行动居然逃过了美国的反间谍部门的注意。

    到1941年6月前后,吉川已经为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提供了大量情报。他知道美军太平洋舰队每艘战舰的名字,甚至知道哪一天哪一艘战舰是否在珍珠港。当时日本海军曾计划袭击毛伊岛的美军。为此,他特地坐游船“游玩”毛伊岛并惊奇地发现,那儿水很浅,难以停泊美军大型战舰。他很快电告东京,提醒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不必袭击毛伊岛,而应把重点放在珍珠港!

    随着德日法西斯到处入侵,美国感到威胁越来越大,并开始采取措施防范。夏威夷根据联邦调查局的建议,成立了反间谍局。联邦调查局还加强了对夏威夷日本领事馆人员的监视。

    到9月,吉川已经猎取了整个珍珠港的美军情况。他发现,美军战列舰沿福特岛东南边停泊时,是以双排方式。如果日军战机使用鱼雷攻击,只能袭击外面一排战列舰。他还发现,美军太平洋多数战舰一般周末回港休整。因此,他建议山本五十六选择周末偷袭珍珠港。其后的日子里,日军只是需要美军太平洋舰队战舰的每天具体位置和航空兵等方面的详细情报。

    12月5日,日本政府秘密决定,在12月7日星期天空袭珍珠港。吉川及其同伙抓紧了最后的活动,整天围着瓦胡岛转悠。12月5日那天,他亲眼看到美军航母“列克星顿”号在巡洋舰和驱逐舰护卫下,离开了珍珠港。至此,美军太平洋舰队停泊在夏威夷珍珠港的三艘航母已全部离开。而这一异常举动并没有引起日军警觉。日军仍然依照原计划实施突袭。结果,美军太平洋舰队最有威力的三艘航母“漏网”,这给后来日军在太平洋的作战带来了沉重打击。

    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一周后,等在日本使馆的吉川和其他人员一起被美军押往美国本土。1942年,吉川和其他人员被释放,作为交换,日本也释放了扣押的美国外交人员。然而,美国方面仍不知道吉川就是秘密潜伏夏威夷的惟一的日军间谍,更不知道吉川是造成美军损失惨重的一大凶犯。吉川安然地回到了日本。

 

 

              天皇裕仁“圣断”对英美开战

 

1941年10月29日,根据天皇的旨意,召开了由担任过总理大臣者参加的重臣会议。重臣中三分之二主张“对美忍受,维持现状”,三分之一主张“只好对美开战”,但全部发言中没有一个说应该接受美国的提案。

11月3日,经过反反复复的争论,在山本五十六的一再坚持下,日本袭击珍珠港的作战计划终于得到批准。

担负袭击珍珠港主要任务的是第1航空队,任命海军中将南云忠一为这支航空队的指挥官。

  1941年12月1日下午,日皇裕仁召开“最终御前会议”,听取总理大臣兼内务大臣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以下16位阁员的意见,全体阁员画押的“对英开战有关事宜”送到日皇裕仁手中,盖上玉玺、下达“圣断”之后,日本正式对英、美、荷等国开战;大本营陆海军部随即发布“大海令第九号”。

  另一方面,日本外务省美洲局长山本熊一也立即通过国际电话,要求一直在华盛顿与美方进行折冲的特命全权大使和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来栖三郎,尽量拖延美日外交交涉的脚步。

  当“X日”(攻击发起日)的时刻来临时,大本营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海军大臣田繁太郎,热切盼望在没有告知美方的情况下发动攻击。事实上,日本外务大臣东乡茂德后来起草的相关文书,内容既非断交或宣战通告,也不是最后通牒。这些外交照会文书,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一个小时之后,仍未送达美方手中。

  日本于12月4日下午召开的“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主旨在于探讨应于何时交付“最后通牒”或“断交文书”给美国国务院。会中决定将空袭夏威夷的时间,订为东京时间12月8日凌晨3点30分。

  不过,军令部次长伊藤整一中将,却代表日本海军提案,主张“最后通牒”的交付时间应该改在攻击前一小时,也就是东京时间8日凌晨2点30分;不过,到了5日深夜,“最后通牒”的交付时间又变更为攻击前半小时。

  5日至6日,陆海军二统帅部次长和外相东乡茂德协议的结果,决定7日下午4时由东京发信,6小时后发信完毕,于8日上午3时传达给美国国务院。日方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主要就是刻意避免在攻击之前直接交付内容简短的“宣战通知”,改用冗长的“断交照会”的电文,希望偷袭能够一举成功。事实上,依据“机密机动部队命令第一号”,日本海军机动部队已于11月22日集结在北方四岛之一的择捉岛单冠湾,24日,机动部队指挥官海军中将南云忠一在旗舰“赤城”号上,公布了偷袭珍珠港内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计划内容。

  战后,日本人却想为“偷袭珍珠港”反案,把“偷袭”说成是“奇袭”,而且把“侵略”说成是“进出”。日本的军国主义阴魂总是驱不散,不时又有大臣出来发表一通:日本没有侵略中国,没有侵略亚洲,南京大屠杀不是真的……这决不是偶然的。

 

    此时此刻,罗斯福、陆军部长史汀生等人也考虑到同日本开战的问题,因为日本近年来经济、贸易和军事战略地位显著增强,对美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斯大林的深谋远虑就在于此,他洞察到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并且能够利用有利时机促使它们迎头相撞,从而使苏联免于在远东面临第二条战线事态的发展证实了斯大林的战略设想。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情报局于1941年12月11日报告苏共中央和斯大林:日本把2个步兵师和300架飞机从中国战场、2个步兵师和250架飞机从满洲调往南方。

 

 

                 “上海号”飞机事件

 

1941年12月1日晚,珍珠港事变前的一个星期。

应该在当天下午到达广州的“上海号”民航机,依然没有到达。这引起了日本东京大本营、台北的南方军总司令部及广东前线的日军部队司令部一片惊慌。因为这架飞机上有日本陆军大本营(兼支那派遣军)联络参谋杉坂共之少佐一行,杉坂的身上携带着大本营极密的“*号作战”开战命令!

“*号作战”,就是日军打响太平洋战争的一连串军事部署中,由广东方面军第23军“波”部队执行的攻占香港的作战方案。更可怕的是杉坂所携带的文件,还提到了奇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因为“*号作战”的开战命令中,要求“波”部队必须等待珍珠港奇袭成功后,才可以发起对香港的攻击。

假如杉坂手中的命令落入中国方面手中转交英美,那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局面就可能逆转。

日军驻广东的第七航空联队虽然全体出动沿着航线寻找,却一连两天一无所获。正在此时,南京日军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奉命严密监视中国方面各电台讯号的特高课译电班,译出一份重要的电文:

“1日14时,职部平山墟守军狙击大型日机一架,该机坠毁于稻田,有四名日兵进行顽抗,为我击毙,并在机内发现坠毁时死亡三人,现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战果中。”

同时,“波”集团情报部门也截获破译了另一封发给重庆的电报,称“已将敌机机体破坏,缴获品及收缴的文件将上送处理”。

12月4日,极度不安的“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一面派另外一名联络参谋高山信武少佐携带文件副本赶去广东,一面上报参谋本部及南方总军司令部:“杉坂少佐携带的文件,落入敌手的可能性极大,根据敌情,我军夺回文件的机会不大,请立即按照文件已经泄漏的前提妥善处理开战准备。”

然而,具体指挥搜救任务的“波”集团参谋长栗林忠道将军意识到事情可能有转机。首先,根据中方的电报,上海号上死亡人数和飞机上的人数不符,很可能还有幸存者。其次,中国军队的电文密级不高,而且处理问题节奏较慢,似乎并未重视这一事件。

冷静下来的日军指挥机关,马上做出了两个决定:一、命令广州方面的陆军航空队冒着恶劣天气出击,猛烈轰炸上海号残骸,务必“毁尸灭迹”;二、命令驻扎淡水(惠阳市淡水镇)的步兵立即出发,前往上海号坠毁地域,寻找幸存人员。

12月5日下午2时,日军到达上海号残骸附近,看到残骸已经被炸毁。意外地发现在飞机下方200米的草丛中,有人呼救!这是一个多处负伤的日军中尉,据他回忆,坠机后,有一个军官带着他的一个同伴迅速离去。

正在这时,日军又破译中方的一则电文,说是在离坠机一公里多的地方发现一名日军军官,已被击毙。日军内部的看法是杉坂已死。

6日拂晓,日本大本营再次催问。这时,离开战的时间不到两天了。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鉴于文件的丢失很可能造成奇袭的失效,建议推迟作战时间,至少改到12月10日。

这时,栗林忠道向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发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确信中国人没有得到文件,请准时开战。

接到栗林的电报,加上推迟作战开始时间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大本营决定一切开战部署照计划进行。

6日夜,杉坂的助手久野虎平,虽然受了伤,还是找到了日军淡水部队,说出事情经过。

原来杉坂少佐焚毁文件不成,就与久野离开飞机,试图寻找山下日军。2日晨即将下山时,发现附近有中国军队在活动,于是他们折回高地隐蔽。两天后没有食物,他们二人决计向另一个方向突出。途中出现中国搜索兵,将久野击伤,杉坂逃走……

他们离开飞机,即将所有机密文件撕成碎片,埋在了几十处地点,无法复原了。

此时,距珍珠港打响,已经不到24具小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