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特快列车:
2009年国民经济发展数据(三)
通胀预期考验政策
随着物价水平的回升,上涨压力日渐显现,社会对通胀的预期逐渐升高。
在高增长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的,但应该是可控的,在老百姓基本生活层面上是可承受的。最近几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5%的水平,这是否是和经济增长是否匹配现在还没有权威说法。如果通货膨胀和工资倒挂,意味着收入的减少,因此如何从宏观调控角度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对央行的未来货币政策要求会更高,未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配合的压力会很大。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就此问题日前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我国当前面临三大通胀风险,国际市场上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暴涨、个别产品的短缺和普遍的高通胀预期都可能会带来通胀,但农业丰收、产能过剩和社会总需求不足等三大因素又会抑制通胀的发生。
事实上,许多城市过去两个月内新鲜蔬菜价格已经上涨逾一倍,食品饮料行业涨价之风乍起。就在本月20日,燕京啤酒开始上调普通瓶装啤酒的出厂价格。在此之前,茅台、五粮液、可口可乐杭州公司等也宣布了涨价。
我们认为,回顾历史数据,食品价格通常能够更为及时地反映通货膨胀的上升势头和通胀预期。
CPI和PPI转正并非绝对坏事,民营经济在市场价格有序复苏中,会看到投资机会,给企业家带来信心,促使企业金融资本回到产业资本上去。面对CPI和PPI转正产生的通胀预期,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目前政府想把方向盘交给市场,拔出输血的针筒,但也担心市场就此失去信心。
统计未逼央行加息
GDP增长基本符合市场预期,CPI和PPI涨幅均高于市场预期,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加息提前的担忧。
最近,对于加息将提前的传言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如,
1年期央票利率在央行连续两周上调共16个基点后达到了1.93%,距离1年期存款利率仅为32个基点左右,而一般认为1年期央票利率连续上升并超过1年期存款利率将是加息的前兆。最扑朔迷离的是,网络上传言央行可能加息0.27个百分点,这引发了当日香港和内地股票市场的重挫。
传言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原因是市场普遍认为宏观经济数据(特别是CPI)会加速人们的通胀预期,导致央行确实有可能提前采取加息的手段。但是,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并没有“逼迫”央行加息。工业增加值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都有所回落,而且都低于市场预期,尽管CPI和PPI略高于市场预期,但也不是高得离谱,只有之前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著高于市场预期。
综合来看,第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正处于一种调整的阶段,投资在回落,消费比较稳定,出口在逐步复苏,并非处在一种明显的经济过热状态下。经济过热才是央行加息的首要前提,而非通货膨胀。更何况,中国的货币政策并非通胀目标制,而且加息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也很有限。
当然,中国的出口正在复苏,CPI和PPI刚一转正就攀升到接近2%的水平,对于天量信贷带来的通货膨胀隐忧不可不防。但是,这种不计成本的信贷投放导致了资源配置的失衡,让差钱的没有钱,不差钱的却有了钱,对于这种结构失衡的局面,即使要收紧货币政策也不应该采取加息这种“一刀切”的货币政策工具。加息除了要对美联储亦步亦趋,其对抑制投资的作用也有限。因为地方政府和国有背景的借款人对利率并不敏感,商业银行只要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等指标达标,还是会选择继续放贷增加收益,除非监管部门进行微观结构管理,而这需要银监会出面,而非央行通过加息来解决。
对于中国央行来说,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控制信贷和投资的工作要交给银监会来做,通过银监会的微观结构调整来实现,这也是“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道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部分商业银行接到通知,1月份剩余时间将禁止新增信贷投放的报道,虽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予以否认,但这似乎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至于通货膨胀,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似乎很难发生,只是会发生在局部商品和市场上,这同样需要定点清除。只有当中国出口持续回升,经济重现类似2003-2004年和2007-2008年的过热现象时,央行才可以开始考虑加息。
在宏观政策退市的时机,如何关好流动性闸门等方面,政府宏观政策导向不应该是一刀切,今年也可能采取非对称性的调整手段,比如针对一些行业和地区进行调整,政策目前处于收于不收的两难选择,因此今年的政策可能会继续强调“针对性与灵活性”,这将是今年宏观政策的主基调。
“心散了”最可怕
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正在催生一场最剧烈的国际金融秩序改革。这场改革将决定世界经济的未来,也影响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未来,甚至联合国的未来。
20日,IMF总裁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在中国香港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提出:“现在是亚洲为塑造危机后全球经济图景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刻,这很可能成为一个历史性时刻、一个变革的时刻。”
值此之际,卡恩还在论坛上表达了自己最大的担忧,他称,IMF主要担心的问题是6个月或者12个月之后,所有的国家都忘记了这次危机的教训,又都回到自己自身国内的问题里,不再合作。
卡恩说:“全球经济复苏可能早于预期。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3%。”他同时强调:“全球经济复苏步调并不一致:多数发达国家可能会滞后于新兴经济体。”
IMF当日提供的最新数据证实了卡恩的预测:2010年亚洲地区(不包括日本)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过7%。对此,卡恩却有着另一种解读:“这意味着很多新兴经济体将先于发达国家退出刺激措施,而货币政策的收紧基本上也会早于财政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卡恩在论坛上重申“人民币被低估”。他指出:“在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人民币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如果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先自由浮动。”卡恩补充称,允许人民币升值还可以有助遏制海外资金流入。
毫无疑问,亚洲在全球经济舞台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显。
联合国20日发布报告称,预计2009年全球GDP下降2.2%,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4%,但如果各国过早取消刺激举措,则可能重新陷入衰退。
世界银行20日发布《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10年全球经济增幅预测由2%上调至2.7%,但表示若私人需求无法取代公共刺激措施,2011年全球经济仍可能遭遇双底衰退。世界银行给当前经济如此定调:
“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复苏已经上路。”
后危机时代,得中国者得亚洲,得亚洲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