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中
经济过度货币化的结果在实体经济中就表现为过度使用资本,过度替代劳动力,导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另一个结果就是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价格上涨压力之中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的经济增长实现强劲复苏,回归常态,从货币数据看,200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同比增长27.6%,对应的名义GDP为33.5万亿元,名义增长6.8%,目前,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经济是否过度货币化了。
我们用一个很直观的指标来衡量经济活动的货币化,即用广义货币的余额与名义GDP的比率来表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货币化程度。在一个国际比较的框架中来看待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口径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选择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四个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1990年开始,中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与名义GDP的比率一直呈上升状态,1990年为0.82,1998年上升到1.24,2003年继续上升到1.63,并持续保持在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而到2009年大幅上升到1.81,可以说是创了历史新高。第二,中国的这个比率也仅仅比日本同时期的水平低,而高于美国和印度,通过一定的推算,2009年美国和印度的这个比率均在0.9左右,日本约为2.1,也就是说,中国的比率是美国和印度的两倍,而比较接近全球公认的泡沫化国家日本。第三,实际上,中国2009年的这个比率已经和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相当,高于日本在泡沫化早期的水平了,如日本1980年该比率为1.37,1985年也仅为1.57。可以说,中国经济活动的货币化进程不仅仅是在加快,恐怕是过度了。
中国经济过度货币化的结果在实体经济中就表现为过度使用资本,过度替代劳动力,导致了所谓的没有就业的经济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因此,不难看到多年来包括2009年在信贷大量发放、经济迅速恢复增长的同时,就业形势仍然紧张的现象。经济过度货币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长期处于价格上涨压力之中,实际上,观察一下中国货币供给、经济增长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清楚,实际上,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与实际GDP增速之间的差额是居民消费价格以及资产价格(这里用新房销售价格指数代表)的较好的先行指标,至少从1990年以来,当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与实际GDP增速之间的差额上升后,居民消费价格和资产价格很少有不上升的情形。
中国经济过度货币化的原因很多,但比较重要的因素,第一是中国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承担了过多的责任;第二是中国资金的成本过低,试想一下,在一个经济增长长期保持9%,资本收益20%左右的环境中,一年期的储蓄利率也就不过在2%—3%间,这对于资金的提供者是否有点不够厚道。未来只有逐步减轻这些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才会回归到一个较为正常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