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话重,两会上专家的发言尤其话重。其一言一行都可能招致政府决策的对误。
近两天看北京“两会”的报道,权高位重的专家针对房地产的发言观点是媒体最关注的热点,只有发话就会被媒体当做标题发表。所以委员们的讲话,特别是专家们的发言要慎之又慎。
政协委员刘桓是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院长、教授,税务方面的资深专家。在北京两会上此次再度提出征收物业税要先从商业地产开征,并说开征物业税是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本人认为物业税征收绝对是遏制购房投资最有效的手段。但当前迫切需要遏制购房投资是住宅,而绝不应是商业物业。稍微懂点专业或过过脑子的人就会知道,现在房价上涨过快全部指的都是住宅类商品房。过快上涨的房价甚至已经引发一系列社会性问题,直至威胁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健康安全。而从近些年国家针对住宅商品房价过快上涨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手段效果来看,过去所有税收环节的调控手段都仅局限于流转环节税收的增或减。事实证明,如果想要抑制日益增多的投资购房群体投机行为,只有将流转环节征税,转为持有房产环节征税,想要多占房产的有钱人才会有得到震慑。
而商业物业与住宅类商品房则完全不同。从市场层面看,现在北、上、广、深等商品住宅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住宅与商业写字楼类物的价格全部出现价格倒挂现象,住宅价格远远高于写字楼。这样的情况下,再先从写字楼等商业物业开征物业税,实际上是棒子打狼却打在了羊头上。
对于商铺等商业物业来说,此类商业地产在各城市中现在不是过剩问题,而是过少难题如可解决。中国GDP贡献率中最大问题是第三产业贡献率过低,与欧美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比,我们甚至相差30——40个百分点。而想要发展第三产业,商业物业拥有率则是基础和关键。最简单的常识是,如果没有建好的商场、没有小业主投资的沿街商铺,哪里会有沃尔玛、肯德基、呷哺呷哺、面爱面、审美和爱手爱脚指甲店?!如果不是这些年万达在那么商场里建了那么多院线,又何以有全国院线票房总收入达到62个亿?!
现在,国家要大力促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有这些发展都要仰仗于商业物业供给达到足够的量,过到足够的水准。在这样一个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发展的关键当口,为什么这样权高位重的专家一再去讲要对商业地产加征物业税,本人真的有点搞不明白。
同样是房地产,但商品住宅与商业地产绝对不可混同起来对待。住宅开发是一次性投入产出,政府和开发商一个卖地一个卖房,一次性获得收益,土地则不可再生;商业地产却是政府出让土地获得收益之后,持有物业的开发商或者小业主,通过长期经营持续纳税,并为城市制造大量的就业。从这一角度讲,商业物业不但不能压制,而且还应提供优惠鼓励多建多开发,鼓励个人投资者多去投资商业物业。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