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做足“第三产业”这片文章大有可为


  

    2009年的经济运营情况真正到了收官之际,昨天全国各地的各项经济指标相继出炉,从相关数据来看,大部分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继续增加,以北京为例,统计数字显示,到2009年末,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8%,其中2009年前三季度,北京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为601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1.7%。且增速逐季提高。同时从最近公布的09年宏观经济数据也显示,第三产业已经超越第二产业。不过此次第三产业的超越,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的大幅萎缩影响了制造业从而加大了加大了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经济的长期调整方向。

  第三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其行业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安排较多的劳动力就业,缓解因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就业压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突出地位,可以有效增加人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并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推动产业升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结构调整中的障碍延缓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成长,使得其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低层次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而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总增加值却不到30%;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代高端服务业迅速兴起,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增强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第三产业内部不少行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降低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价格体系不合理形成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成长障碍。新兴产业固定资产实力弱,行业缺陷较大,产值低,人均产值不高;部分地方政府的官员思想重视程度仍不到位,对第三产业发展重视不够;由于受到各个地方政府政策框架的约束和不同部门利益的矛盾制约,地区间流动渠道不畅,自我调整的困难程度较高,成长机会受到约束。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标杆”的第三产业,有两条点值得人们高度关注:1、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二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日益起到加速推进的作用;2、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据统计资料,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普遍达80%左右,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60%。而我国经过修正的08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为41%。

  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双重转轨、双重缺陷并存的改革过程中。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为“市场不足”,政府机制的缺陷表现为缺位、越位、错位三者并存。要调整政府配置资源的机制,政府从越位的地方撤出。递补到缺位的地方去,规范干预市场的行为,从而主要依托市场力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恰逢这次金融危机的突然到来,把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了出来。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消耗多污染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等等问题。

   因此,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必须尽快把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区域经济结构,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从制度上解决制约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深层体制问题,从政策上,将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城乡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转变带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和反映,而其内部结构的合理和优化又是决定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代表时代潮流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既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从长远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在第三产业上做好文章,做足文章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即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也有利于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对于第三产业,各级政府不但要大力发展,还要从多方面进行制度与体制创新。以城市化发展为依托,以市场化为导向,突出重点,按照统筹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要素,培育壮大第三产业市场主体,依靠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打破行业垄断和所有制界限,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多种经济手段促进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提升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