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教育期盼”调查之校长教师卷


“2010教育期盼”调查之校长教师卷

校长教师最关心待遇与地位

□     本报记者 郑祖伟 雷玲 李继君

      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站在新年的门槛上,2010年又将有哪些教育新政出台或进一步落实?2010年,与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工作者——校长和教师,他们对教育有什么期盼?为此,本报联合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2010年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期盼”大型网络调查,截至12月30日晚上8时调查结束后,共有2648名校长、12106名教师参与了调查。

 

新年愿望:待遇成新年首要愿望

■ 数据呈现

在2010年,您最希望实现哪些愿望?在校长问卷中,近半数校长都希望能“彻底解决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占到了参与调查者的47%。希望“改进职称评定方法使其公平”排在了第二位,但仅占11%。“绩效工资政策落实过程中的一些难题有新的政策帮助解决”紧随其后,9%的校长选择了此项。

相比校长较为单一的新年愿望,教师的新年愿望则显得更为五彩缤纷。“绩效工资政策能够真正落实”领跑教师新年愿望,支持率占57%;“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得到了50%的支持率;“减少不必要的评估,能专心教学”得到了40%的教师的支持;“改进职称评定方法使其公平”也得到了38%的教师的支持。“城乡差距能够拉近一些”、“学校尊重教师们的想法”、“素质教育能够从实际出发,办实事见实效”、“家长能够协助教师做好家庭教育”、“多一些能提高教师能力的培训”的支持率也分别占20%以上。在新的一年,教师们还希望“师生关系能更好一些”、“对绩效工资有异议可与校方商议”、“能够按自己的理想进行教学”,这些愿望也占到了15%以上。

■ 一线声音

姜莉(江西省玉山县临湖镇中心小学教师):现在许多教师都在超负荷地工作,他们的身心健康需要关注。2010年,我希望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加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生存状态,为广大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陈丹(吉林省抚松县教师):希望我们农村教师能有更多走出去学习的机会,能够开阔视野,向城市里的优秀教师多学习。我希望新的一年,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广阔天地。

■ 专家视点

储朝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很多,既有体制上的,也有财力上的。要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因此,我们也希望广大教师能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坚守岗位,做好育人工作。

 

待遇地位:校长满意度高于教师

■ 数据呈现

教师的收入能反映出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参与调查的校长中,近七成人的月工资水平处于1500元以上,仅有31%的校长选择收入在“1500元以下”。在月工资高于1500元的校长中,工资处于1500~2000元水平的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46%。面对这样的工资水平,四成的校长认为目前校长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比较不错。有24%的校长认为待遇和社会地位很高,选择“待遇和社会地位一般”的占36%,认为“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的占23%。

相比校长对待遇和社会的较高满意度而言,教师的满意度就低了很多。仅有0.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很高,而认为自己在“事业单位,很不错”的教师也仅占12%,认为自己待遇和社会地位一般的教师占41%,认为自己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的教师则占到了47%。

■ 一线声音:

喻国中(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第三小学教师):大部分农村教师居住条件较差,而且以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而言,买房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希望能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魏秀芹(北京市东城区丁香胡同小学教师):经济收入高低是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待遇不高,特别是工资收入低,是教师社会地位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能力发挥的主要原因。

■ 专家视点

储朝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待遇低下已极大地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它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比如教育质量的下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挫伤。

在当今现实情况下,需要得到教师自身的认同。只有教师自己也把教书育人当做一项神圣的事业,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绩效工资:期待水平不低于公务员

■ 数据呈现

2009年,各地积极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推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那么,新的一年,校长教师对于绩效工资有何期待?44%的校长“期待能如政府许诺的那样——不低于公务员”,25%的校长“期待能打破地域限制,提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师工资待遇”,17%的校长“期待能打破级别限制,提高一线教师的工资”,另有8%、6%的校长“期待地方政府能给出兑现时间表”、“期待能突破义务教育阶段的局限,尽快提高高中教师工资”。

面对广大教师而言,26%的教师“期待能如政府许诺的那样——不低于公务员”;紧随其后的是“期待能打破级别限制,提高一线教师的工资”,占参与调查教师总数的13%;7%的教师“期待地方政府能给出兑现时间表”、5%的教师“期待能突破义务教育阶段的局限,尽快提高高中教师工资”;还有1%的教师“期待对绩效工资有异议可与校方商议”。

■ 一线声音

徐华(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校长):从政策上看,对教师绩效工资的解决,对所有学校的教师的衡量标准是相同的。但由于学校与学校之间有很大差异,如像潞河中学,住校学生较多,教师付出的劳动与走读生为主的学校教师付出的劳动是不一样的,而从政策上来核定这两种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标准却是一样的。这种“一刀切”的形式,会造成表面均衡实际不平衡。

李贺武(北京市密云县二中高一语文教师):密云县的绩效工资已经兑现了,是从2009年12月兑现的。现在绩效工资的发放在各个学校都还在尝试、修改,从整体来说,这个政策的实施和绩效工资的发放,老师们是欢迎的,毕竟涨工资了嘛。具体到某个细节,可能各岗位定岗定课时的时候,老师从个人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多,有些争执,但是这样的问题在整体实施中是次要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 专家观点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绩效工资的实施不但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实现,更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

首先,应该努力缩小各地、各校之间相同职级教师的收入差距。

其次,应该向贫困地区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倾斜。

 

职称评定: 超六成受调查者建议废除

■ 数据呈现

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这样的情形很多教师都遇到过。在2010年,关于教师职称制度,您有何期待?在这一问题中,近六成校长建议“废除职称制度,工资和职称挂钩对不同类型学校一刀切不公平”,达到58%;29%的校长认为“不上课的行政干部不参与评职称”;选择“校长在教师的职称评定的自主权加大”的占参与调查校长总数的13%。

与校长的选择相似的是,教师们也极力赞成废除职称制度。64%的教师首选“废除职称制度,工资和职称挂钩却不看贡献不公平”,21%的教师认为“评职称最好加入每年授课达到多少节的条件,不让不上课的行政干部占名额”,12%的教师认为“最好由权威部门统一考试来评定职称,不要把权力给校长”,另有1%的教师有其他的想法。

■ 一线声音

吴强(山东省淄博市修文外国语学校校长):教师职称制度一是要打破按年龄论资排辈的现象,确保能者上;二也要考虑教师工作的具体情况,即功劳、苦劳需要兼顾;三是职称评定标准要改变只能由上级规定的弊端,至少要给一线教师提建议的权利,使标准更科学,能让大多数人接受,这样操作起来就会比较顺利;四是建立合理的梯级,改变部分老师觉得职称已“到顶了”的观点。

张成浩(山东省滕州市滕东中学教师):近年来,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呼吁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改革,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前的职称评审中存在众多的不正常、不公平因素。教师晋级要有论文、计算机证书、课题研究、学历等等,而这些都可以花钱、找关系来“搞定”,这也成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敛财的渠道。职称评定表面上看是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这仅仅是形式而已,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教育的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不可避免就会产生腐败。笔者再次呼吁有关部门,能尽快改革教师职称评审机制。

■ 专家视点

吴春波(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职称评审原本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分工合作的管理工程,如今变成“一锅粥”。由政府主导评议,为体现“社会公平”,势必突破用人单位的界限,将鉴定工作标准作大范围的、甚至是跨行业的横向比较。这样一来,诸如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权威报刊杂志发表的论文等容易被统一标准的“硬指标”,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单位业绩、实际能力、工作态度等不好统一标准的“软指标”,自然挤不上职称评议的台面。

要从根本上解决职称问题,必须反思几个最基本的、也是常识性的问题:建立职称制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现行职称制度设计的根本缺陷是什么?而如果少了现在的这些硬性指标,换一些“德能勤绩”,职称评定会更腐败。

 

教师流动:期待合理流动早日实现

■ 数据呈现

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是促进区域内各校师资的均衡发展并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表示,鼓励学校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合理流动,努力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对于教师校际之间的流动的期待,近一半的校长认为,“让教师待遇统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比教师流动更有效”,选择该项的校长占48%;认为此举措好,期待有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尽早实现的校长占19%。在面对一项新的措施时,校长们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认为“实现起来势必发生许多新问题,需要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持这一观点的校长占总数的13%。

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教师定期轮岗流动制也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42%的教师建议,“让教师待遇统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比教师流动更有效”,14%的教师希望这项好政策能尽早实现,也有12%的教师表示,“需要出台配套实施细则”。

■ 一线声音

崔得峰(安徽省阜阳市清颍中学副校长):教师流动可以促进教育公平,这是个好方法。教育公平首先是师资公平,优质学校教师到薄弱校任教,可以带动薄弱校的教育水平。在阜阳,我们已经开始实行教师交流制度,我们称为“支教”,支教期是一年。并且,为了使大家心甘情愿地支教,规定“支教”是评职称的必要条件。但是,也因此带来一些功利性的目的,使“支教”中存在“形式化”的现象。老师们去了之后,教课热情不高,每周上几节课,学期末写篇工作总结,就“交差”了。实际上,教师在薄弱校的时间并没有一年。很多政策制定的时候,是怀着美好的愿望,但是执行起来却打了折扣。尤其是在地方上,这样的状况更加明显。

某校长:人才应该合理流动,资源分配尽量合理化,千万别走进误区。要靠好政策,才能使人才确实向薄弱学校流动。

■ 专家观点

王素霞(山东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系主任):如果通过人员的流动,能够实现均衡,这是好事。一线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可以在实践中有所表现。在中小学教育里,外在设施等硬件设备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素质,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

我个人认为,更应该流动的是校长。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中,年轻教师比较多,校长的理念如果“跟不上趟”,教师的教学理念就会受到校长的影响。比如说,一个老师想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但校长就认为布置很多作业可以让学生没有精力去做其他的,这样一来,老师也没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有见解、有能力的老师只能在夹缝中寻找平衡。因此,教师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的一个方面,如果有可能的话,校长能流动起来,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晒晒我们的教育期盼

网友“蒋贵龙”: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教师是天使职业的缩影。教师不是红烛,也不是春蚕,而是美丽的天使,她在用爱心呵护孩子快乐成长,同时也用意志捍卫自己的人格与自尊!

网友“王泰山”:袁贵仁部长所说的教师可在一定区域内流动的提议很好。教师只有合理流动才能促进教育均衡,教师只有合理流动才能充分发挥教师自已的潜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网友“形式大于内容”:现在的职称晋升形式大于内容,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每年到晋职时,要花大量的精力,严重影响工作,还不一定能晋上。

网友“无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望各级各类部门不要只关注眼前利益,要关注教育、关注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潜心教书育人。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