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谁”家欢喜“谁”家愁?


    临近岁末,又到了一年盘点的时候。2009年,注定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股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反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创业板也挂牌交易了,中国资本市场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果从今年初算起,截止12月28日,具有“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上涨75%,如果按今年的最高点计算,则股指最高涨幅高达91%。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消除的背景下,市场能有如此的表现,确实难能可贵。而股指的大幅上涨,意味着许多投资者能够从市场上盈利。但事实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投资者在2009年出现亏损。来自某调查机构进行的《2009年中国散户投资者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61.3%的散户在2009年炒股赚了钱,大约6.2%的散户年内赢利在100%以上,而20.1%的散户同期炒股则出现了亏损。另一机构的调查数据更令投资者“汗颜”:今年只有不到四成的投资者盈利。因此,即使是在今年的强劲反弹行情中,并非市场所有参与者都分享了股指上涨的一杯羹。

    今年市场两件大事一是新股IPO重启。在暂停了9个月之后,桂林三金揭开了今年新股发行的大幕。而在此之前,中国证监会适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淡化了“窗口指导”的市场化发行,从实际情形看,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市场化”。相反,新股发行市盈率与发行价格却产生了罕见的“三高”格局(发行市盈率高、发行价格高、新股风险高)。特别是当创业板新股发行时,其发行市盈率更是高得离谱。首批28家创业板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高达56.7倍,第二批新股发行市盈率更是高达83.59倍。而中小板与沪市主板新股,动辄超过30倍、40倍的发行市盈率如同家常便饭。

    应该说,新股发行制度历经改革之后,并没有产生预想的结果,反而呈现出泡沫化的态势。尽管这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但不幸却是事实,也将那些抬高新股发行价格以防范市场恶炒新股的不现实想法击得粉碎。

    除了重启新股发行之外,创业板的挂牌交易无疑也吸引了市场的眼球。10年磨一剑的创业板,无论是从上市公司的成立时间、财务指标、还是行业属性等方面,客观上离真正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还有一段距离。出现如此的情形,与监管层要打响创业板头炮的思路有关,与监管层欲保护二级市场参与者的利益有关,与创业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理念有关。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创业板上市公司没有体现出“创业”的特性出来。毫无疑问,这是A股市场创业板的一大败笔。

    今年股市反弹,上市公司的融资与股指产生了共振现象。上市公司首发融资方面,融资额超过2000亿元;再融资方面,今年已经突破3000亿元。而在再融资中,与往年一样,定向增发又占据了大头。

    从股指的大幅反弹、新股IPO的重启、创业板的挂牌、上市公司融资额的升温等方面看,今年无疑是一个“丰收年”。但新股发行制度仍然存在的弊端,市场上的内幕交易、操纵股价横行的现象,创业板的疯狂投机等,都警示着我们,A股市场仍然问题多多,还需要监管层进一步健全市场制度建设,严惩市场的违规行为。

    总体而言,A股市场还是以融资为第一要务,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投资场所,再加上市场机制不成熟不完善,才导致市场的弊端频现。谁家欢喜谁家愁的格局,显然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