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年的钟声在午夜敲响时,也宣告了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成立。这一自贸区建成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其涵盖的中国与十个东南亚国家,它必将对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19亿人口的大市场,近6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4.5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7000余种商品开始实行“零关税”……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形势下,仅次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及欧盟的“东盟加一”成为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基本奠定了多赢格局的亚洲新秩序雏形,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也为世界经济新格局重新定位——全球经济在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三极鼎立的新局面。
尽管部分国家担心受到中国商品的冲击,一旦进口关税削减,廉价的中国商品可能大举涌入,这将令他们更难以获得或增加在当地市场的份额。但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同属亚洲的11个国家的利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堪称“亚洲人的亚洲”时代逐渐到来。
近代中国与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始终随情势而多变,直到1994年中国进入东盟成为“特别对话伙伴”、1995年加入东盟的“区域安全论坛”,新的和平发展关系才得以确定。
在未来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10+1”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亚洲成为北美、欧盟之外的重要一极,对世界经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东盟将来再与韩日、印度、澳新结合为更大的自由贸易区后,对全球经济必将有更大的影响力。目前中、日、印、韩、印尼5国的经济增量占20国集团(G20)的30%。亚洲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正在提升,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并不遥远。
如果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经济上各自为政的亚洲国家意识到彼此之间需要更多的合作,以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则进一步强化了此种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都在致力于调结构,努力摆脱外需拉动型的经济模式,转向区域合作和内需拉动型。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出亚洲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强化了亚洲国家加快经济和金融合作的愿望。亚洲人已经认识到,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都在重新构建,亚洲需要为自己重新定位,亚洲国家需要一个符合亚洲文化特色的合作模式抱团发展,应及时改变在世界分工链中处在低端,而且主要是改变目前作为加工出口区的现状,经济的增长过多依赖外部需求的拉动,必受发达国家之掣肘。
冷战后的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是以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为主导并向多极化发展。不可否认,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世界经济新格局中,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21世纪上半叶已注定是北美、欧盟、亚洲三足鼎立发展的新格局。
由是观之,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亚洲区域合作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也为亚洲一体化进程乃至世界经济新秩序奠定基础。尽管与欧盟和北美的合作背景不同,通过区域合作,亚洲国家已经找到了一种背景差异较大情况下的有效合作模式,照此发展,未来亚洲一体化前景并不暗淡。
从政治层面看,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东亚地区间可以实现共同的资源开发和利益共享,这有助于解决边界冲突,实现地区安全。当中国与紧邻的东南亚各国亲睦往来,中国的安全屏障也才可以有更纵深的发展。因此,“10+1”可以说是“亚洲新秩序”已踏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就在几年前,许多人还认为亚洲的真正崛起仍然只是一个远景,但现在,随着“10+1”自贸区的建成,亚洲崛起的轮廓已经清晰地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版图中,并与之鼎足而立,它卷起的浪潮已经开始有力地冲击着旧的世界秩序。
我们更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中国与东盟双方携手应对全球经济衰退,通过活跃区内经济,有效推动经贸增长,进而带动全球经济早日稳定复苏。
“10+1”开启全球经济三足鼎立时代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