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青年为什么会崇拜切·格瓦拉■ 洪烛
北京的小剧场堪称是新时代的万花筒,或者说,是用沙拉油调和的大拼盘。所有的东西(无论政治、宗教、艺术)都在搅拌机里解构了一遍,然后重新组合,随便挖一勺子,就是香味俱全的后现代套餐。居然还真有不少人好这一口!
它刚刚解构了马雅可夫斯基的《臭虫》,又开始解构切·格瓦拉。看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作为资源。
走向中戏的“黑匣子”,发现售票窗口张贴着以红色为基调的海报:一位络腮胡子的外国男人,头戴缀有红星的贝雷帽,正用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着我掏钱的动作。我的手稍微抖了一下,但还是买了一张票。说实话,我联想起年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叫《闪闪的红星》的国产片,及其主题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呀什么的。
挤在一大群附庸风雅的白领中间,我看完了根据切·格瓦拉的故事改编的话剧。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导演是怎么想的,其他观众是怎么想的,我只知道自己的想法:毫无疑问,切·格瓦拉被戏剧化了,成了期巴达克思,成了堂吉诃德,其至,成了哈姆雷特。一个忧郁的革命王子。
小剧场里的切·格瓦拉,与南美丛林里的切·拉瓦拉,判若两人,简直连孪生兄弟都算不上。
还是先说说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吧。
切·格瓦拉,一个永远的游击队员,一个真正的自由战士。当别人都在为利益而战时,他为自由而战,更重要的,自由对于他绝非标语与口号,而是一种必须以生命去信仰并履行的宗教。他与保尔不同,并不关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更接近于牛虻,有点儿脆弱,一尊终将蒙上斑驳锈迹的青铜骑士。或许仅仅为了保持某种原始的诗意,他在南美的丛林地带扬鞭跃马,风餐露宿。切·格瓦拉,革命的苦行僧,继承了隐士与侠客的双重传统。他无论到哪里都头戴缀有红星的绿色贝雷帽(正如后来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永远缠着黑白两色花格的头巾),简直构成起义者的符号。
我保存着一张他上山打游击的照片(印刷品),坚毅的表情令人人肃然起敬,他肯定不曾怀疑过自己内心的世界,甚至为此忽略了身外的世界,他更习惯在自己的内心作战,投射在世界上的不过是其影子罢了。切·格瓦拉,一个二十世纪的影子武士,一个想当元帅的士兵,一个心甘情愿的牺牲者,漠视权力,荣誉乃至世俗社会的诸多形式,只追求燃烧的过程,而不畏惧成为灰烬。惟一的愿望就是把自己作为祭品,贡献给天空……
然而,几十年之后,阵亡的切·格瓦拉,又在中国的舞台上复活了。他又穿上绿军装,戴上贝雷帽,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慷慨陈词,把观众带回遥远的时代,遥远的国度。可是他的灵魂却被现代派艺术的手术刀给解构了。
切·格瓦拉,为什么会成为新人类崇拜的偶像?值得反思。
在持久的和平中,在没有英雄的年代,人们内心残留的英雄情结在盲目地寻找着替身。厌倦了写字楼里的生活的白领青年,渴望呼吸到原始森林的气息,渴望聆听轰轰烈烈的传奇(以取代无所不在的轻音乐),于是选择了超凡脱俗的切·格瓦拉。
小剧场里的切·格瓦拉应运而生,已失去了政治意义、教育意义,他那颇具神秘的经历不过给我们平淡的日子洒了点文化味精,或者说,洒了点辛辣的胡椒粉。我们太需要刺激了,太需要流泪,呐喊乃至疯狂。与之相比,心灵的麻木甚至令人恐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切·格瓦拉比阿兰·德隆、比尔·盖茨、杰克逊之类更过瘾,更荡气回肠。毕竟,他是一位真正的斗士。
就像古罗马的贵族在竞技场里围观斯巴达克思们的肉博,当代的白领青年们,在小剧场里为死去的英雄而喝采。看过戏之后,顺手买一件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文化衫,他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洗得泛白的旧军装,“军挎”(军用挎包)一样,是不同时代流行的迷彩服。
老崔健当年穿着旧军装、抱着吉他演唱,培养了一代摇滚青年。如今,也不灵了。他要让位于一个复活的死者,让位于曾经真刀实枪玩命干的切·格瓦拉。流血的英雄,毕竟比流泪的歌手更“酷”更具鼓动性。
被戏剧化的切·格瓦拉,成了白领青年膜拜的迷彩,成了新世纪的流行色。在没有神话的时代,人们按照自己的口味寻觅制造神话的素材,荤素搭配,煎炒烹烩……甚至能把英雄的血、调试成风花雪月的鸡尾酒。他们并未吸收其中的铁性与钙质,需要的仅是在幽暗的探照灯下把玩的感觉。
切·格瓦拉变得暧昧了。切·格瓦拉成为白领青年的“宠物”,他的络腮胡子,并非提供给人们休闲时触摸、梳理的。我不愿意看见失落了的英雄以赝品形式出现,并且被人冒领……
假如你未能真正地理解切·格瓦拉的精神,还不如忘掉他呢。他不会感到寂寞的。
不要惊醒死者!不要吵醒死者!不要打着艺术的旗号,解构伟大的死者。
切·格瓦拉在给父亲的信中描绘了一幅自画像:“穿过罗西南特的蹄子扬起的灰尘,举着准备刺向追踪我的仇敌的长矛……如此等等。”然而在笙歌四起的小剧场里,那枝著名的长矛分明带有道具的性质——只能说,它出现在一个它不该出现的地方。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是导演拿错了,把堂吉诃德向风车挑战的那一根,拎上了切·格瓦拉的舞台。
这多多少少削弱了我对北京的小剧场话剧原本怀有的敬意。
转帖:切 格瓦拉 语录
1.我想,革命是不朽的
2.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3.我是切·格瓦拉
4.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我!
5.直到永远胜利,为祖国勿宁死。
6.请听听人民的声音吧!
7.让我冒着让人嘲笑的危险说出来吧,引导真正的革命者前进的,是伟大的爱。
8.我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
9.直到最后的胜利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中南海为办公室?【图】毛主席在哪家图书馆办过特殊借书证?[图]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恋爱史【图】
毛主席为何爱吃武昌鱼?[图]
在西域遇见香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