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信仰的建筑解决方案
——听一研九鼎蔡洁老师讲课有感
因为职业的原因,很多人都问我,有钱人到底需要什么的豪宅?他们买房子时到底是怎么想的?结合蔡老师的讲课,我的想法和思路更清晰了。
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些人凭什么获得如此财富?难道员工的智商低于老板吗?那为什么全世界最优秀的毕业生,都在为那些永远都进不了一流大学的老板打工?
答案很简单,老板有创富的欲望,所以会有突破,而员工只停留在职业规则的教条中,那么,同样的老板,有巨大欲望者就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其欲望的程度与其财富增长的空间是呈正比的。
这个欲望是呈几何级放大的。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面就包含了四层意思:私欲、家欲、企欲、国欲。私欲是个人的对自己的欲望,家欲是对家族创富的欲望,企欲则是个人对企业的欲望,而国欲则是个人对国家权力的欲望。
所以,欲望也分四个境界。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家到国家。而欲望的背后,则隐藏着一个东西,不怕艰苦万难,不怕流血牺牲,它不是风水学说,也不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而是信仰。
了解了这一层面,我们再来谈豪宅营销,则有了理论依据。即寻找建筑空间的信仰。
所以有大师说,如果说后现代建筑是人与人的对话,那么,古典建筑就是人与神的对话。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找到人性、平等、自由、民主的感觉,那么,在人与神的对话中,我们只能找到敬畏与信仰。后者,这正是建筑需要的精神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最牛逼的权贵或财豪,永远寻找那些中世纪的老层,在中国则是中式古建筑,包括四合院。住上这些房子,有如神助,有了精神寄托。
古典主义建筑并不等于古建筑。相反,学术意义的古典主义建筑,实际上是自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一种建筑思潮。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专指古希腊罗马建筑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而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则有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纯粹的古希腊罗马建筑,盛行于17世纪初期意大利、法国等,代表作有巴黎罗浮宫和凡尔赛宫等;第二阶段即巴洛克建筑,盛行于17-18世纪中的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和西班牙等,代表作有如罗马圣卡罗教堂和圣地亚哥大教堂等;第三个阶段是新古典主义时期,也称为古典复兴建筑,盛行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正反正的过程,即由纯古典建筑到巴洛克,再回归纯古典的过程。
放眼北京城,有中而古的辉煌办公楼故宫和多处王府,有西而新的摩天大楼国贸中心以及CBD正在发展的诸多摩天大楼,甚至有了新而怪的国家大剧院,但西而古的建筑群却并不多。
比如说,那个叫凯旋什么的大厦,是标准的老古典主义建筑,特别明显即是其罗马柱式,哥特式尖顶等建筑符号,俨然一幅清教徒模式,在今天看来,既找不到对神敬畏的力量,更看不到富丽堂皇的空间;而那个叫富华什么的大厦,这个原立于巴洛克建筑艺术的作品,经过来自发展商和北京政府的整容之后,与其说是巴洛克建筑,还不如说是那些借古典之名行现代之便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在这里,除了建筑立面还有一丝古典感外,整个建筑空间中根本没有与神对话的感觉,同时,也缺少了炫富感,其中明显的中国式围合味道,让人一看即是中国特色的新古典主义。
所以,古典主义很难搞,搞不好就是四不像,让人笑话。我们期待着北京有纯正古典主义的作品的出现,作为信仰的建筑解决方案的出现。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