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网上的关于拥堵的讨论很多,感觉这是未来长久的课题,而且可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是难以明显改善的。09年以来饶老在乘联会的内部分析中对堵车问题有精辟的分析,我整理一下以供参考。
一、大幅度缓解堵车还需几十年
1、堵车是汽车社会的必然过程阶段
中国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多,堵车成为我国司空见惯的“风景线”,还引起众多人的不满。发达国家刚进入汽车社会时,也是同样的情况,经过20-50年,在汽车市场基本饱和后的5-15年,才不同程度缓解堵车。
2、汽车社会的深刻变革
因为汽车对占地和道路要求特别高,必然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很明显:
如工厂从大城市迁到周边中小卫星城的郊区;
缺车位的高层住宅慢慢演变成贫民窟;
很多大城市道路两边的树木和绿化带被拓宽的道路所占;
地铁成为城市公交的主力,每列地铁或轻轨有10节车厢,每小时可通过40趟车;
商业中心迁建到市郊,并设有免费停车场;人们的交通法律观念大大增强,交通秩序井然;
3、中国汽车社会需要巨大的投入
为应对汽车社会的堵车问题需要很多工作:中国公路等级大大提升,高速公路超过20万公里,普通公路增加一倍以上,且通过能力增长2-4倍;
仅由此带来公路建设的投资将高达40多万亿元,加上城市改造,最少需要百万亿人民币。根据以车养路的世界通则,政府用车主的纳税来完成这么大的投资和变革没有几十年是做不到的。
二、汽车社会需要共同建设
排解交通拥堵需要各方努力,其中政府要做的事很多。大家最清楚的是政府要多建路和城市改造,这不仅要极巨大的投资,也要很漫长的几十年时间。
其实改善交通秩序对减少交通拥堵的作用很大,这需要很高的公民素质,公民的法律、纪律、道德、信用观念强弱,决定交通秩序好坏。
1、提升公民出行意识
近来中国的交通秩序是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在法律、纪律、道德、信用方面的宣传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主要表现如下:
A、违背交通安全法的行为比比皆是,如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越来越严重;
B、日、韩合资企业内道路有人行斑马线,人员过企业内的马路,有必须走斑马线的纪律,但国内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这样的纪律;
C、机动车驾驶最重要的道德是礼让,我国这方面是越来越差,经常造成人为拥堵和事故;
D、银行给房贷优惠利率,不给车贷优惠利率,因为不能靠泡沫发财的车贷,才是信用的试金石。
减缓道路拥堵和推动政治民主,都需要大幅度提高公民的法律、纪律、道德、信用观念,否则过早照搬美国的民主,就会像巴勒斯坦那样把恐怖组织哈马斯选上台。
提高公民素质,目前应从矛盾最突出的交通秩序的综合整顿上,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这方面我国做很不够。
在改善道路标记、交通信号和小额投资的道路改善等排堵上,国外有很多有权威的排堵专家和足够的经费,而中国没听说这方面有专家,经费也不足。
2、市政建设的观念
道路拥堵也有观念问题。欧洲老城区为改善交通,很多马路没有任何绿化,理由是拥堵造成汽车多消耗的燃料,所形成的污染和增加的碳排放,比路边绿化所固化的碳和吸附的污染高几十到几百倍。而中国宁可堵车,也不能减少城市路边绿化,这就是市政管理的观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