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亿机动车的保有量目前很虚。这两天看到报道说截至今年3季度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99亿台,而机动车驾驶员也达到2亿人,这似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这其中包含的车型太多了,而其中的私家轿车实际数量很少,也就是不足5000万台,仅占机动车保有量的不足四分之一。
面对国内4亿多个家庭,未来的私车保有达到1。99亿台必然实现。未来的私车保有量必将爆发式增长,这也可以说北京虽然是首堵,但还会更堵。对这种趋势,社会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一、未来买车不差钱
收入的快速提升与车价的稳步下降导致未来买车不差钱。
我不喜欢用GDP 和车价对比,毕竟GDP 和老百姓收入并不直接相关,老百姓买车靠家庭收入的积累实现购车。全国各城市的GDP 千差万别,而且未来更加差异化,但收入的差异化要小很多。近两天看看统计数据,感觉巨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就是收入统计数据的快速增长。1990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元/年,而2000年的城市人均收入达到6280元/年,2009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到17174元/年,这近20年的时间增长10多倍,而2000年-2009年这相对平稳的时期的城镇人均收入也增长了近3倍。如果未来几年这个增速不发生巨大的变化,2020年的城镇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可能不是天方夜谭。这也就是3口之家的家庭收入达到15万元的平均水平。
而车价的变化也是剧烈的,桑塔纳从1990年的近20万元降到2000年的10万,现在也就是7万多元,而且比桑塔纳技术领先很多的新A 级车的价格目前也就是10万元左右。
两者测算起来就是2000年的主流车价是城镇家庭收入的6倍多,而现在的10万元的主力车价是城镇平均家庭收入5万元的2倍左右。
而未来10年后的主力车价肯定不到7万元(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那时的家庭总收入达到15万元,也就是不到半年的家庭收入买辆车。10年后相对绝大部分城镇家庭,未来买车不差钱。而未来的轿车回归功能性定位,其身份地位代表逐步淡化。
二、保有量的暴增不可阻挡
1、现在的保有量是每年30%左右的增长
2009年 |
民用 汽车 |
载客 |
|
载货 |
|
其他汽车 | ||||||
万台 |
总计 |
大客 |
中客 |
小客 |
微客 |
重货 |
中货 |
轻货 |
微货 | |||
汽车保有 |
6280.6 |
4845.1 |
108.0 |
145.8 |
4246.9 |
344.4 |
1368.6 |
315.1 |
262.2 |
765.3 |
26.0 |
66.9 |
私人汽车保有 |
4574.9 |
3808.3 |
8.7 |
60.0 |
3436.3 |
303.4 |
753.4 |
108.7 |
129.6 |
495.0 |
20.1 |
13.2 |
新车上牌 |
1245.9 |
1024.9 |
11.5 |
7.0 |
979.4 |
27.0 |
214.8 |
50.1 |
24.3 |
139.1 |
1.4 |
6.3 |
上表为2009年的公安部门全国汽车保有量和上排量的数据。其中微客是指1升以下、3.5米以下车型,因此城镇私车保有主要是包含在3436万台的私人小客中。而09年的新上牌的小客车有979万台,其中80%为私家车,也就是有800万台私家车计入保有量中。估计今年又有1000万台私车上牌,这1000万台车导致停车场内又增加30%的车辆。而且不管市场增长速度如何,保有量增长不可阻挡。
2、私车普及必然真正普及
随着上面分析的百姓收入快速增长,中国私车普及不可阻挡。
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09年) |
总平均 |
最低收 |
|
低 收 |
中 等 |
中 等 |
中 等 |
高 收 |
最 高 |
入 户 |
#困难户 |
入 户 |
偏下户 |
收入户 |
偏上户 |
入 户 |
收入户 | ||
(10%) |
(5%) |
(10%) |
(20%) |
(20%) |
(20%) |
(10%) |
(10%) | ||
摩托车 (辆) |
22.40 |
18.79 |
15.98 |
23.41 |
26.43 |
24.24 |
22.53 |
19.24 |
15.38 |
助力车 (辆) |
25.73 |
18.00 |
15.11 |
24.86 |
26.20 |
27.94 |
27.63 |
26.13 |
24.97 |
家用汽车 辆) |
10.89 |
1.21 |
1.02 |
2.15 |
4.15 |
7.43 |
13.63 |
20.15 |
38.11 |
而这个统计资料也表明交通需求是不同收入层次的城镇居民共同的需求。而这样的需求和未来的收入增长必然带来私车普及的全面进入家庭。
目前中国城镇有2亿多个家庭,如果达到40%的普及率,则私车保有必然突破1亿台,这新增的车辆是目前保有量的2倍以上,现有的小区和路边停车场必然要承受3倍于目前的压力,这也是估计在10年内必然出现的。
三、 私车普及的社会矛盾仍需理性面对
面对未来快速增长的保有量,社会的压力必然急剧加大,这种压力主要还是体现在停车和交通上,同时能源和排放的压力也难以化解。
1、 小排量节能车仍是重点
随着未来的城镇家庭结构日趋向小型化,2-3口之家是必然的主流,而私车的小型化完全能满足基本的私家出行需求。而且随着保有量的暴增,小型车的油耗较低排放少,而且道路占用小,通行速度也会改善。
中国的石油资源严重缺乏,未来成倍增长的私车保有必然对能源形成严重压力。中国目前的平均每人能耗是2吨标煤,而现在美国的人均能耗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是全世界人口的5%,消耗了全世界25%的能源,如果中国人每一个人的人均能耗达到美国的水平,就意味着全世界的能耗都由中国消耗,中国的人均能耗要控制到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不可能走美国的私车普及线路。虽然目前中国消费者喜好SUV和中大型轿车,但暴增的保有量压力迫使这种趋势必然改变。如果不提早动手建立低能耗、低资源占用的私车普及线路,随着更多新车的上路,未来这种转型应该是很痛苦的。
2、 电动车并不遥远
电动车以小型车或微型车为基础发展已经是趋势,未来的小型城市电动汽车有可能成为普通百姓的重要私车选择。这与发展电动车为主体的新能源车的国家思路也是一致的。
3、 停车更是大问题
虽然日常上下班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停车难题必然是最大难题。目前国内城市总体私车普及程度仅有发达国家的10分之一,但绝大部分小区已经是停车位紧张,未来增长数倍的私车普及仍然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保有量的暴增必然需要解决停车问题。目前的房价高涨,但小区停车价格并不太高,与占用的地价难以匹配,未来的停车位紧张必然带来停车位的更加精细化管理,宽大的中大型车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停车费用,小型车也是未来百姓的更好选择。
4、 交通拥堵是长久的课题
目前的大中城市拥堵已经是十分严重,即使进行更严格的管控,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也是难以控制的。而交通拥堵也是动态的,拥堵到不同程度就会分流不同比例的私车车主转而乘坐地铁等其他交通工具。而目前的高地价也使老城区的交通改善成本高昂。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长期趋势,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必然大幅增长,虽然目前的近2亿机动车中真正的私家车很少,但未来的私车普及趋势不可阻挡.面对数倍于现在的保有量增长,攀比奢华的消费风尚必然要理性调整,适度消费的理念和公平资源的社会和谐是应该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