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笠谷的砚史


吴笠谷说他准备最近出两本书,一本是《赝砚考》(已经出来了),一本是《名砚辩》,表面上是教人如何识别假砚,实际意在追本溯源,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有一天下午,我跟他坐在一棵老榆树下,一边喝茶,以便就此展开东拉西扯,问题就从怎样才叫好砚开始。在笠谷眼里,第一要看砚势,比如汉砚唐砚的气势都很开张,后人根本做不出来。到了宋,宋人注重文化传养,所以开始讲究线条。明代的砚比较洗练,但到了清代就鱼龙混杂了。第二要看是否是否被名家用过或收藏过,比如哪怕是一方苏东坡用过的陶砚,虽然材质一般,却也价值连城。第三,如果什么都没有的话,石头要好。当然,最好是几条都占,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到苏东坡,便不能不提在笠谷众多的藏品中,有一方苏东坡曾经收藏过的歙砚。关于它的来历,苏东坡在他的文集里有过记载。它最早是汪少微给南唐后主李煜做的。残了,只有一半,已经修补过,是洛阳工人在河边筛沙子筛出来的。笠谷下午听到消息,当天晚上就坐火车到了洛阳,在古玩城门口等了一宿。第二天一开门,笠谷就直奔货主摊位,将此砚当场拿下。当时卖家并不知道这方砚的来历,错把铭文汪少微看成汪少徽,当然他就更不知道此人被李煜擢升为砚官,专管歙州砚务,并赐李姓,故而后代又称他李少微。后来笠谷听说当时当地有一位藏家也欲买此砚,只是因为那人乘车走到半路,接了一个业务电话,耽误了片刻,到了古玩城砚台已经被吴笠谷买走,期间前后相差只有五分钟。短短五分钟,笠谷完成了一次秒杀,也决定了一方名砚的归属。

笠谷认为,砚台是最有文化的器物,要玩就玩金石书画。他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人玩官窑玩家具,实在有些无聊。所谓官窑不就是过去吃饭用的饭碗吗,所谓家具也不过是一些桌椅板凳。玩玉就更俗了。现在日本人韩国人玩砚都比咱们深得多。另外一方李后主用过,欧阳修收藏并在背面刻有铭文的南唐官砚,就收藏在日本,估计是在清末民初流出去的。笠谷感叹现在的文化环境,跟传统文化完全接不上。很多书画名家,都不肯花砚墨的功夫,直接用现成的墨汁。因为现在动不动就画大画,写大字。要知道古人说的墨分五色,指的就是砚出来的墨呀。笠谷说在过去一般是不兴画大画写大字的,比如董其昌就是越小越值钱。除非你给店铺题写匾额,或者玩什么酬赋赠答。

根据笠谷的考证,很多有名的砚台都是假的。其中有故宫的藏砚和岳飞砚。他说的确有过一方岳飞砚,但真品在元代就失传了,现存的这方是清代人仿造的。主要是上面的款有问题,跟行迹对不上,既然铭文是假的,砚台就一定是假的。还有的砚台,真品是方的,现在传世的就变成椭圆型的了。还有的铭文刻的位置不对,本来刻在正面,现在刻在侧面。所以,考赝砚一要考铭文,包括书法。二要考形制,也就是砚式,比如抄手砚在宋朝才有,安在唐就错了。再有就是材质,铭文写的是端,材质是歙肯定就不对了。笠谷说,乾隆收藏了很多砚,但很多都是假的。乾隆的鉴赏水平不高,又有纪晓岚这些人奉承,以致以讹传讹。乾隆有一本著名的《西清砚谱》,翻开一看问题太多。可悲的是从那时至今,二百多年过去了,仍有很多人照着这本砚谱造假,却没人指出其中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笠谷认为,他的这两本书是革命性的,说它前无古人并不为过。

被视为文人砚大师的笠谷根红苗正,老家就在歙县,自幼学画,师从黄宾虹弟子程啸天。别看属于七零后,他在篆刻,绘画,文史,收藏方面颇有修养和心得,这些年他藏砚又制砚,在日本韩国多次举办个展,也捡过很多漏。捡漏虽然跟藏家的学识修养分不开,是一个不断证实自己的过程,但毕竟也有捡到不好意思的时候。一次,笠谷实在忍不住,就跟一个急于出手的卖家说,其实你这是一方很值钱的砚,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你要的那个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