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招农民不如合理降低报考门槛


  文/李清

  据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透露,2010年度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工作即将开始,这次的考录工作将有三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项是,积极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进行试点。

  从工人、农民中考录部分公务员,其实并不是首次提出。近几年在多个地方,已经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有的赴外打工农民甚至回到家乡当上了副科级公务员。中央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时,也将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毫无疑问有着积极意义。一方面,过去考录公务员多面向大学生、企事业干部,要求有大学学历,让学历偏低但可能有能力的工人、农民无缘报考,这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另一方面,机关也需要一些熟悉工农生产一线情况的人从事工作。

  然而,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性。从工人、农民中考录部分公务员,也有可能带来新的现实问题。比如,同样是工人、农民身份,实际地位与社会能力可能相差悬殊。一些农民企业家、“以工代干”者会更容易成为公务员。某地一位当上副科级干部的“外出务工者”,实际上早已是某公司的副总,并不从事工人或农民的工作。当然不是说他们就不能或不适合当公务员,但让他们当公务员,多少有违招工人农民的初衷。再比如,从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肯定要降低学历要求,可对那些能力同等的非工人农民,却仍然设置高学历门槛,是否公平呢?

  与很多工作一样,公务员考录条件简单地“一刀切”,并非可取的做法。但是,在考虑差异性的同时,必须充分保证公平性,最大限度地避免政策被人钻空子,甚至被当成工具操弄。就像一直被热议的高招,给大学一定招生自主权、允许破格录取一些特殊人才,本是件好事情,但在现实中,就有官员、校长的子弟,被包装成特长生送进了不该他们进的学府。媒体曾报道,在一些地方的公务员招考中,为某些人“量身定做”报考条件。如果在考录公务员的时候,为了招工人农民去招工人农民,未必不会出现一些有权势者提前送子女进厂下乡。

  其实,一个人是不是工人、农民身份,并不是更适合或不适合当公务员的判断标准。如果说在现行的公务员考录制度下,一些工人、农民向上流动的机会被堵了,毋宁说现行的公务员考录办法不合理,需要改革。在笔者看来,刻意开口子去照顾一些群体,不如降低公务员报考门槛,让更多的有志者能够参与竞争。事实上,现在招考一名普通办事员都动辄要求研究生学历,还必须35岁甚至28岁以下,有多少合理性和必要性呢?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果这样做,不仅是歧视而且已经违法。合理降低公务员报考门槛,或许考务工作会更繁重,但笔者相信,这样做无论对提高人才选拔效果,还是对提升社会公平度,从长远来看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