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


凡事“预”则立

------谈电子课程预习中的师生配合

 

经过几年的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从中我发现如果光靠教师殚精竭虑地思考教改的新思路,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积极性的主动投入,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听众,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教学效率不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由于普遍基础较差,而电子专业课又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衔接也比较紧凑,假如学生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那样学生课后就要花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有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这样学生的课余时间就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更严重的是,有部分学生因为知识断层,对后续知识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习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听课,更好地掌握知识。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教学内容,上课时老师的启发”, 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

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我们的中职生,学习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然后通过师生的有效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启发

课前预习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的方式很多,教师在运用时要灵活多样,不能生搬硬套。

1、简单内容,明确要求。

有的内容教师可以直接对新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例如:在让学生预习基尔霍夫定律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围绕两个重点去预习:(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内容、表达式;(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内容、表达式;这样上课时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就可以做到心种有数。

2、复杂内容,循序渐进。

有些教学内容如果直接让学生去预习、理解可能跨度太大,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去探求新知和未知,诱使学生思维进入创造性活动之中,这样便能较容易地进入一个新知识领地。例如:在讲电动系功率表之前,可以步步递进,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去预习、解决:(1)电动系仪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何?(2)电动系电流表、电压表是怎样工作的?(3)根据P=UI,可不可以将电动系电流表、电压表依据一定的连接方式制成电动系功率表?如果可以,应该怎样连接?最后学生搞清楚电动系功率表的工作原理究竟如何。

3、难点问题,联系实际。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中捕捉那些有助于突破难点的事例,用以引起学生相似性联想,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作例子,可以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起学生的联想,使学习过程显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例如,学生一直都在使用数字万用表,但是数字万用表的工作原理不太清楚,在讲数字万用表是如何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最后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子显示屏,思考探索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二、学生预习

有了老师的启发,预习就可以从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做起,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难,哪些地方觉得有问题。至于具体的步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复习巩固旧知识,预习理解新知识。

首先对前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然后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要明确要求,抓住重点.做到这一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学习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这一章节时,就应该先回顾一下简单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然后对新内容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进行预习,从简单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到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预习对大部分内容也能够理解了。但一个新的内容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点要查阅工具书,扫清障碍。如果通过自己预习、思考仍然搞不清楚的,可以记录下来,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你就可以带着问题有所侧重地听老师讲解听,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些。

     2、思考。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想的火花。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例如: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指出,针对一个节点,电流的代数和为零。有些同学很自然的就想到,那么这个“点”能不能延伸到“面”呢?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脑海里能形成这么多为什么,本身就说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做习题。

每个新的知识点后都设计了练习题,把这些练习题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通过练习,可以熟悉各种题型,掌握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

4、最后是要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内容梳理一遍,理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要动脑筋思考,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使自己对新知识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学生有时会偷懒没有预习或马虎应付,或者因过度疲劳而不愿积极参与等等。这些因素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我决心在电子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中,再接再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