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之花在语文课堂璀璨绽放
一、借助文本空白点,教师引导营造人文氛围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传导给学生。仅仅做精彩的范读还是不够的,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选择好指导读的内容,品味重点语句是理解感情的重要方法。一篇课文少则几句话,多则上百句,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师就要选择对领悟文章的情感有作用的句子来读。文章中的句子是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有的句子体现了景美,有的句子表达了英雄的壮烈,有的句子充满了内心的激动……情感是离不开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特别是在文本空白处,教师可以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引导的方法有很多:重点语句的指名朗读,读后再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设计深浅适度、能荡起学生思维浪花的问题,让学生找到一条走向情感家园的捷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交流朗读心得等等。总之,在这其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缺的。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话语,犹如一股股甘泉流入孩子们的心田,在心与心的碰撞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与此同时,教师的引导可以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真情告白”,这样的情感才是真情实感,绝无造作的成分在其中。
二、通过朗读,学生体味文本的人文内涵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文本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体味文本的人文内涵。感情投入了,文章的内涵也便知晓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生感知文本的基础和前提,是连接二者的桥梁。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学生不仅能迅速的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感受文本的形式美、音乐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从而带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尤其是在诗词、散文的教学中,诵读是情感体悟不可缺少的环节。职高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这些美文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精神文明,铸造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品格,成为凝聚我们民族的不朽的精神支柱。通过诵读、美读,让学生自然受到这巨大“美能源”的辐射和熏陶,在感受文化美的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落实课堂的人文性。
三、抒发情感,让学生的人文情感内化
学生与文本形成共鸣,通过教师的激发,深化情感和价值认知后,还要进一步地巩固,让学生的情感内化,形成一种稳定的认同感,使之纳入自己的情感价值体系,成为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学生体验情感后,要让学生大胆地抒发情感。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班级比较沉闷,很多同学的情感体验没能及时抒发致使这种体验只停留在记忆表层,经过时间的洗刷后就会变淡,甚至消退。于是我用了课前演讲,每日警句,写作课后感想等方式,引导学生外化情感,如在学习常跃强的《淡淡的深情》前,我让学生谈母爱,他们大都会举生病后母亲送自己去医院的事情为例,对于母亲平日细致入微的日常照顾关注的却很少。学习了课文之后,常母这种外拙而内秀的优秀品德让大家都感动不已,很多学生通过写作课后感的形式对“母爱”深化了认识,亘古绵长而朴素平凡的母爱,让他们对如何与父母相处有了新的认识。抒发情感,让情感认知成为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之一。
总之,人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悟,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以情感为主线,正确发挥阅读的作用,才能让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淋漓尽致的体现,才能让语文课堂的人文之花璀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