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弯道超车”需警惕“弯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连年激增,在环保与能耗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热点,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新能源汽车”已经出现“路越走越窄”的苗头,本该欢迎咸与维“新”的这一新兴领域,却唯“电”是举,似乎只有电动汽车才堪称“新能源汽车”,这种狭隘的观点,或者出于无知,或者出于某些人的别有用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是潜在的危险。只有认清电动汽车目前存在的局限性、放宽眼界关注新能源汽车其他动力源车型的发展,并对传统能源汽车的革新给予必要的关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才能更加均衡迅猛。

   首先,有必要重提一下新能源汽车的含义。依照目前流行的观点,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这其中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目前中国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大多是混合动力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构成可以看出,燃料电池为能源(即所谓电动)汽车只是其中一部分而绝非全部。而从环保的“彻底性”来讲,氢源动力与太阳能要更高上一筹,从目前的普及性而言,混合动力更占优势,电动汽车之所以“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当然是“国”字头车企在新能源研发上的乏善可陈。这种“准不作为”方式的恶果之一,就是当相当多自主品牌车企(尤其以比亚迪为代表)“响应号召”,在国家提出发展性能源汽车之后顺势而行推出电动汽车后,舆论界很难保持客观的态度。一方面是“奉恩多年”的国企没有建树,一方面是“出身草莽”的民企得到甚至包括国际方面的认可,两相对照实在太过鲜明。而对于汽车工业已建立近六十年却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利用“电动车”来实现对国际先进水平 “弯道超车”的目标,占领未来的汽车市场,又是多么美好的一个蓝图!更不用说国家与地方的有关部门出于种种想法给予的“高额”优惠政策是多么诱人。这是这一切使得“电动车”不仅“有名”而且“有利”,成为“新能源车”的代名词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么?!

然而我们同时还要看到,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前仍有绕不过的三关:技术关——与传统发动机模式的汽车相比,电动车在动力性、续航能力、操控等方面仍是有一定差距的。即使是在此领域的“领军级”车企比亚迪,在短时间内量产电动车仍是一个难题。政策支持关——目前虽然从国家到地方都对新能源汽车(从世界操作来看基本就是针对电动车)出台了优惠政策,但这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成品而非研发。事关新能源的几个部门摇摆不定的发言也常常让人摸不清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真实态度。发展关——如果我们承认新能源汽车如想赚取大规模的利润仍待时日,那就必须看到在幕墙的情况下热衷于此的自主品牌车企并未完全摆脱生存的威胁。这种需要高额投入的新领域无论未来多么美好,对于这些车企而言,是远水难解近渴的。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如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初衷真的是为了缓解能源与环保的压力,可以在探索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加强对传统能源领域新技术革新的投入。例如柴油发动机的革新应用。

   柴油动力汽车在国内是广受欢迎的。无论是乘用车领域还是商用车领域都曾出现过“一车难求”的紧俏车型(例如柴油捷达)。然而由于国内油品的限制、更由于长期以来乘用车柴油动力依赖于国外技术,绝大部分国产柴油机噪音高、震动大,让很多有意购买柴油乘用、车加入环保节能队伍的消费者在选车时存在顾虑。其实只要解决了国产柴油发动机在应用技术上的难题,大力推广环保性能高、油耗低、动力性更强的柴油乘用车型,在现阶段是可以达到缓解能源与环保两方面压力的。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上,由长城汽车研发出品的绿静2.0T柴油机已经在动力、噪声、震动方面达到了欧洲先进机型的水平,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汽车业在传统能源技术革新上的一大进步。

   发展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它的根本目的是要达到 “节能环保”,这是未来汽车研发的主要方向。然而“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推广方面,笔者认为至少有两方面不可忽略:一是放宽眼界,不只将目光放“电”;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在忙于制定“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的同时,也抽空关心和支持一下传统能源技术革新事宜,两条腿走路。

   “弯道超车”的理想值得敬佩,但是请注意脚下,莫走了弯路才好。(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