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话题
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的人生。10月11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执法监督处一名李姓值班人员表示,因为陆续接到市民投诉反映“网上偷菜”游戏的危害,文化部将对此进行研究。
这位工作人员称,互动“偷菜”功能属简单机械的操作,没有启迪思维和开发智力的益处,有可能对“偷菜”功能逐步取消或进行改良。老百姓如何看待“偷菜”游戏,到底该不该取缔该游戏?
试问:什么是启迪思维和开发智力?你们“启迪思维和开发智力”的游戏有几个人在玩儿?网上种菜和偷菜(好友之间的互动,证明还有活力)碍着你们谁了?玩儿偷菜的人,在生活中真去偷了菜,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还是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做了小偷的人的脑残?或者是想要取缔这个游戏的人的脑残?
难道说一个人因为读了许多书最后萌生了想杀人的念头,甚至施行了杀人的行为,你们就要把书也禁了吗?
难道说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而有的人因为吃饱了撑的去放了火,或者撑死在自家的门口,你们还要把食品都封杀了吗?
游戏就是游戏,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玩儿了什么游戏就去犯法,而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依我看,全是一些精神有问题的人!
有那么多文化贪官、文化蛀虫,你们没有管,却来淌这个浑水,看来你们整日里也太没有事情可作了!
附:整治不良游戏,功夫在游戏外
文/佘宗明
欲治“偷菜”瘾,不应机械地从游戏本身着手,而要消弭游戏狂热背后的社会土壤,改良民众的心灵环境。
“偷菜”游戏的风靡,让公共生活遭遇了不少现实性尴尬:老板抱怨白领员工们“上班偷懒玩偷菜”,丈夫厌烦老婆“玩物丧志不顾家”,尤为离谱的是,甘肃天水市李女士深受误导,竟真偷邻居家的菜来。许多文化学者更是痛心疾首,从某种意义上讲,“偷菜”负面影响高过了“偷窃”。
“偷菜”无助于智力开发,这观点并不偏颇。但“无法启迪思维”的实用逻辑,显然没法为取缔找出合理依据。同是“纯属简单操作”,怎么不禁俄罗斯方块等小游戏呢?说到底,取消意图源自于“偷菜”的社会影响。
“偷菜”的各种操作很简单,不像许多网络游戏,具备多强的刺激性和难度,它能红火,就在于它迎合了人们在枯燥生活中的放松和轻度娱乐需求。
弗洛依德有个“游戏宣泄理论”:“游戏是被压抑欲望的一种替代行为”。人们痴迷于“偷菜”,何尝不是对积久成疾的欲望的宣泄呢?生活的重压,逼得都市人们迷惘而压抑,唯有游戏社区里廉价的“惬意和成就感”。
所以,用消除或改善游戏本身,作为治“偷菜”瘾的解颐之计,显然作用有限。即便治得了“偷菜”瘾,终究会有新的“瘾”替代,被人们业余及工作时间所垂青。
不缓解现实空间里的重压与疲倦,不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治“游戏瘾”只能是纸上谈兵。当现实生活露出“贫瘠”的底色时,“偷菜”只是一个暂供逃遁的避所,能供应廉价的欢笑,却肥沃不了真实的精神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