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界期盼中国的“海尔”


汽车界期盼中国的“海尔”
散人
自从海尔打造的“中国制造”的出笼,这个名词就没有再被遗忘过,而且,它出现的频率也在与日俱增。它不仅增 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当然,在某些方面它甚至已超出经济的范畴,也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还是有一点,令国人十分困惑,那 就是在汽车业界中是否需要“海尔”?是否能够出现中国的“海尔”?

开发自主品牌方是最佳模式

正当我们陶醉于“中国制造” 时,一些事件的发生才终于让国人警醒,那就是风神汽车生产的新蓝鸟由于日方的强烈要求而换去了风神商标用了日产的商标,再则就是持续半年多的丰田诉讼吉利 的官司至今也没有个结局。这样的事件还多得很,它告诉国人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就是未来的中国如果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即便世界到处都有标有“中国 制造”的汽车时,我们不还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吗?真正获利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拥有“知识产权”的人。从这里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道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股权平等”,其背后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落后就要挨打没有自己的品牌就会受人所制。

品牌的价值是无限的,这个谁都可以以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得到启发,但是,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去做呢?

在 这方面,韩国的汽车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巴西的事例值得我们的每一个汽车人深思。韩国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前20余年,就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小国,跨 入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靠的主要就是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尽一切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主开发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撑起了韩国的汽车工业。

品 牌意味着谁拥有品牌,谁就是标准的制定者;谁拥有品牌,谁就有选择的权利;谁拥有品牌,谁就说了算!当我们只是一个区区万辆的市场容量时,我们需要开放; 当我们有百万辆轿车的需求时,有没有自主品牌也无足轻重。但当有一天,我们拥有1000万辆的市场时,中国汽车市场上居然没有一个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那 将是怎样一个局面?若果真的如此,那将不仅十分令人悲哀,同时也可能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

目前,我国较大的轿车生产企业几乎都是合资企 业,这是国内汽车工业改革开放的结果。由于当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影响,多数都采用了所谓“股权平等”方式。但是,实际情况是,这种“股权平等”并没有换 来企业决策权上的平等。多数轿车合资企业的老总坦陈,企业的财务、产品等重大决策权,都在外方合作伙伴手里。

对于这种现象,哈飞集团董事 长、党委书记崔学文说:“汽车企业合资合作了20年,中国汽车企业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现在是该认真总结的时候了。”哈飞总经理刘涛认为:“国际汽车 巨头不是来拯救国内企业的,他们不可能在中国合作过程中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总是会把最关键的东西留在自己手中。”

韩国和巴西汽车企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仅靠在与外方合作过程中获得“技术外溢”的效果,是培育不出真正的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没有产品开发的决策权,自主开发根本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合资企业就会形成一种开发的“惰性”,导致开放远远滞后于改革。
宗上所诉,一个企业的发展要着眼于未来,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没有自己叫得响的品牌的话,那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说开发自己品牌才是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的最佳模式。

中国汽车呼唤自主品牌

中 国汽车产量去年已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四,但韩国有现代(包括起亚)、有大宇,我们呢?韩国的经验表明,自主品牌的发展,必须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目前我 们的政策是扶持一汽、上汽、东风三大集团,而三大集团事实上已被世界汽车巨头肢解,它们曾承担的盘活存量资产的任务已经完成,它们背负着太多沉重的包袱, 很难指望它们发展出自主品牌。

其实,国家政策应该大力扶持的,恰恰是奇瑞、华晨、吉利、哈飞这些中国汽车的“另类企业”,这些企业目前虽 说还很弱小,但它们正在走一条正确的开发自主品牌之路,用一位合资公司外方董事长的话说,这些企业正迈着“巨人的步伐”。如果三五年内,中国自主品牌不能 长足发展,中国将永远不可能再有自主汽车品牌。因为到那时一个新的品牌已经无法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中再找到存活的土壤。与其扶持“三大”,还不如扶持“四个 另类”。那是中国汽车的希望所在。

汽车是典型化的国际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离开国际背景、独立发展汽车工业的可能性逐渐消失,关起门来自己搞研发是行不通的,借助外力,整合全球资源才是必由之路。日本丰田坚守的就是这样的信条:模仿比创造更简单。

此外,国内汽车企业在合资合作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话语权”的重要性。外国人当家,国内企业按图生产,这样的局面也将逐渐改变。国内汽车企业会更加注重向外国企业“学艺”,加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整合全球资源,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最后,让我套用一下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说的话----只有大力开发具有竞争力的自主产品,才是民族品牌冲出重围的基础。失去了技术上的独立自主,中国汽车企业就永远只能是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加工厂。


这条路究竟该如何去走呢?

其 实,这个问题也很好回答,虽然我并不是什么专家,但是,我们有可以借鉴的榜样----海尔。开发自主品牌是长远大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得以实现,虽然开发 自主品牌这条路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有效的发展道路,只要坚持“重质量、重品质”就是走好这条路的关键,发挥本土优势也是这其中重要的砝码,力求“低价格、高 配置、高价值”制造中国老百姓真正喜欢的汽车,就绝对不会错。我们应该选对路更要走好路,就如我们认可的中华轿车的发展模式并不只是单纯地奉行它的利用国 际平台打造自主品牌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中华更加长远的目标的野心———打造国际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