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成绩还须从抓好朗读做起
——职高语文教学突破口初探
一、朗读的作用
朗读,它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
纵观古人的学习方法,无外乎就是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烂熟于心。“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朗读。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就非常推崇朗读,他说:“学语文有无捷径和秘诀?有。那就是要背诵。”事实上,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朗读对象的理解、记忆及品悟的过程。学生每一次的朗读,都比上一次有新的体会与感受,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效果,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积累。
(二)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方法。
所谓“语感”,就是一种具有经验惯性的可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想学好语文,就要有语感,就像要想打好球必须要有球感。那么如何获得语感呢?我们说语感是可以习得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背就是获得语感的不二法门。其实,朗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言规则,感悟字、词、句运用的奥妙,学会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领悟语法、修辞、逻辑的恰当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朗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
我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美的一种孜孜不倦的发现探索过程。其实,无论在哪个领域里做出杰出成就的人,他们都对那个领域有着执着的美的追求。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让学生欣赏语文的美,从而去探索语文的美。
文章的美体现很多方面,有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但作为学生,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能一步到位的。欣赏文章的美,也应该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层到深层的过程。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属于直觉,是感性认识,而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深层的领悟,是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审美能力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说,朗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另外,朗读优秀的作品,就是在与高尚的人物对话,接受他们高尚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的熏陶和影响。比如,当我们朗读《屈原列传》节选时,我们一定会被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格所深深震撼;当我们朗读《邓稼先》时,又会被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所感染。在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震撼和感染中,我们的认识得到了提高,思想得到了升华。最后,朗读还是一个语言的内化过程,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积累语言,可以培养语感,可以促进口语表达能力,这样也就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学生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就是对文章的美的一次次探索发现过程。对文章的美的探索发现过程,就是对文章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欣赏文章的美了,再进一步,学生就会试着去创造美,去进行写作了。
二、如何指导朗读
(一)学生“美读”——读出感情
指导学生“美读”,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记叙文、小说朗读,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里面的一个人物,如《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散文朗读,最好有音乐伴奏,如《故都的秋》、《富春江上》;说明文朗读,要把自己当成播音员或导游,如《壮丽的三峡》;议论文朗读,要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律师或者参加辩论比赛的选手……
(二)教师范读——读出文意
范读是朗读指导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范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或教师范读,这是最传统、有效的方法;或利用机器播放录音,这种范读非常标准,但总觉得生硬;或由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但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限,很难把握到位。对于这几种方法,我认为最好的选择是教师范读,因为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
教师利用好肢体语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绘声绘色,读出文意(把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随着教师动情地朗读,情不自禁地走进文学殿堂,沉浸在佳作的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感染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达到以读促读、以读促学的目的。
比如我在教授《致橡树》时,就采用了范读课文后,和学生共读的形式。我读“我如果爱你”,学生读“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学生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然后反过来再读,重复读。我尽情投入到文字中去,高一的孩子也丢掉“面子”,深情的朗诵。我们被自己打动了,学生的进步让我感动的流泪。原来,我们可以读的这么好。我没有去给学生解释一个字,为什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完全就是沉浸在朗读的氛围中。我想,这是范读和音乐起了作用。
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意蕴相符合的逼真的情境,配以合适、贴切的音乐,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引导学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韵,去读出韵味,读出情调,把静态的文字读成跳动的音符,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不亦悦乎?
(三)创新而读——读出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还要创新朗读——变换朗读的方法。如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响起那曾经熟悉的琅琅的读书声,让我们的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语文的无穷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