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成绩还须从抓好朗读做起


提高语文成绩还须从抓好朗读做起

——职高语文教学突破口初探

转眼间,我从事职高语文教学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虽说时间不算太长,但怀着对职业教育、对语文教学的一片热情,我一直在学习、反思、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如何提高职高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总体来讲,职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要提高他们的成绩,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那么这个突破口是什么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要提高语文成绩还须从抓好朗读做起,而通过调查,那些语感好,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也正是那些重视朗读,特别是能熟读成诵的学生。本文就把抓好朗读这个看似费时却简单有效的方法作为提高职高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朗读的作用

朗读,它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

纵观古人的学习方法,无外乎就是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烂熟于心。“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朗读。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就非常推崇朗读,他说:“学语文有无捷径和秘诀?有。那就是要背诵。”事实上,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朗读对象的理解、记忆及品悟的过程。学生每一次的朗读,都比上一次有新的体会与感受,学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效果,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积累。

(二)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方法。

所谓语感,就是一种具有经验惯性的可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想学好语文,就要有语感,就像要想打好球必须要有球感。那么如何获得语感呢?我们说语感是可以习得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背就是获得语感的不二法门。其实,朗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言规则,感悟字、词、句运用的奥妙,学会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领悟语法、修辞、逻辑的恰当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朗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

我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美的一种孜孜不倦的发现探索过程。其实,无论在哪个领域里做出杰出成就的人,他们都对那个领域有着执着的美的追求。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让学生欣赏语文的美,从而去探索语文的美。

文章的美体现很多方面,有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但作为学生,他们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能一步到位的。欣赏文章的美,也应该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层到深层的过程。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属于直觉,是感性认识,而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深层的领悟,是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审美能力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说,朗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另外,朗读优秀的作品,就是在与高尚的人物对话,接受他们高尚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的熏陶和影响。比如,当我们朗读《屈原列传》节选时,我们一定会被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格所深深震撼;当我们朗读《邓稼先》时,又会被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所感染。在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震撼和感染中,我们的认识得到了提高,思想得到了升华。最后,朗读还是一个语言的内化过程,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积累语言,可以培养语感,可以促进口语表达能力,这样也就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学生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就是对文章的美的一次次探索发现过程。对文章的美的探索发现过程,就是对文章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欣赏文章的美了,再进一步,学生就会试着去创造美,去进行写作了。

二、如何指导朗读

(一)学生“美读”——读出感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朗读前要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和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做到读中感悟。对于美读,在初读的基础上,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氛,并把握朗读的速度,达到声情并茂,进入语境。对于分角色朗读,就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如果个别朗读,要给其他学生布置任务,边听边思考。如果齐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有气势。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才会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收获。

指导学生“美读”,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记叙文、小说朗读,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里面的一个人物,如《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散文朗读,最好有音乐伴奏,如《故都的秋》、《富春江上》;说明文朗读,要把自己当成播音员或导游,如《壮丽的三峡》;议论文朗读,要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律师或者参加辩论比赛的选手……

(二)教师范读——读出文意

范读是朗读指导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范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或教师范读,这是最传统、有效的方法;或利用机器播放录音,这种范读非常标准,但总觉得生硬;或由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但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限,很难把握到位。对于这几种方法,我认为最好的选择是教师范读,因为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

教师利用好肢体语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绘声绘色,读出文意(把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随着教师动情地朗读,情不自禁地走进文学殿堂,沉浸在佳作的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感染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达到以读促读、以读促学的目的。

比如我在教授《致橡树》时,就采用了范读课文后,和学生共读的形式。我读“我如果爱你”,学生读“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学生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然后反过来再读,重复读。我尽情投入到文字中去,高一的孩子也丢掉“面子”,深情的朗诵。我们被自己打动了,学生的进步让我感动的流泪。原来,我们可以读的这么好。我没有去给学生解释一个字,为什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完全就是沉浸在朗读的氛围中。我想,这是范读和音乐起了作用。

教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意蕴相符合的逼真的情境,配以合适、贴切的音乐,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引导学生陶醉于其中,品味其情韵,去读出韵味,读出情调,把静态的文字读成跳动的音符,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不亦悦乎?

(三)创新而读——读出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还要创新朗读——变换朗读的方法。如魏书生师在教授《俭以养德》一课时,他让学生抓住主旨句艰苦朴素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不亦宜乎?以不同方式齐读八遍:小声读-大声读-慢读-快读-高亢的语调读-平淡的语调读-庄严的语调读-快乐的语调读。变换朗读方法,实为多向思维发散过程,在此进程中,学生自己比较、体味、选择最佳朗读法。这样,朗读学中的音高、音速、音调、音情都具化为生活的原态——说话。以生活为源泉,模仿社会不同角色说话,琢磨关键语句的最佳读法,既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多向思维,开启了朗读创新思维之门。我上《再别康桥》时让学生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把它唱出来,而且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曲调唱出来,效果颇好。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响起那曾经熟悉的琅琅的读书声,让我们的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语文的无穷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