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差异性教学
正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们职业类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和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学生在这一课程中能否扎实的掌握学习内容,对于后继课程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常可见这种场景:教师的授课内容已经结束,开始巡回指导,整个教室只听见滴滴答答的鼠标声和键盘声,学生正在进行操作练习和自由创作。但此时的教室却不平静:有一筹莫展无从下手的学生;有中归中矩,按部就班完成作业的学生;有因问题卡壳而焦灼不安的学生;有趁机“自由”玩电脑的学生;当然也有认真创作的学生……
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典型体现,这种现象常使很多老师头疼,并束手无策,有些老师虽采取了一些对策,但收效甚微。虽然任何一门学科都会产生好中差的现象,但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这种产生的差异似乎更大、更明显一些。
一、产生差异的原因
1、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
由于学生的来源和家庭条件存在差异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普及和计算机使用的社会化,一部分学生入校前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于现讲授的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有部分学生却没有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学习起来明显感到比较吃力,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自然班进行教学,势必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情况,从而整体上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1)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2)学习兴趣有偏差,虽智力因素好,但缺乏刻苦精神,成绩不稳,有一定潜力;(3)由于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导致学习兴趣低下。
二、差异教学的原则
1、尊重学生差异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往,善于倾听、理解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注重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避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理解,同时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
2、鉴别学生差异
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实际,通过对学生活动及各学科教学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有效地对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进行鉴别。
3、利用学生差异
差异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我们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差异教学法的使用
(一)严格课堂教学组织
期初向学生慎重宣布一些课堂纪律,明确提出几个“严禁”:严禁打游戏,严禁网上聊天,严禁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在每一节课堂上,教师要观察每一个同学的细微变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教师在讲解时,应及时“全体广播”;同学在操作时,应及时切换到“监视”功能。树立教师的威严,让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畏;教师要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督促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控制。
(二)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学生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把学生分成三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再此把全班划分若干个学习协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实施分层目标管理,分层考核评价。
2、目标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确定不同的明确而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表格制作》时,我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层:
低层:1、学会表格的制作;
2、掌握选定表格的方法,能调整行高和列宽
3、掌握合并单元格、插入行和列的方法;
中层:4、掌握添加表头斜线的方法;
5、能够根据要求修改表格的边框和底纹;
6、能够根据要求对表格中的文字进行处理;
高层:7、了解制作表格的三种方法;
8、了解三根以上斜线表头的添加方法。
9、能够对表格内容进行计算
3、施教分层:
(1)分层设计课堂问题。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2)分层确定教学内容。我们所进行的分层教学是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不同要求来实现的。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针对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可围绕内容的量、范围、深度、难度,内容出现的顺序,上机作业等多方面进行。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既要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
(3)分层设计课堂练习和作业。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并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档次。根据学生差异准备基础题、提高题和选做题。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例如:《IE浏览器的使用》这一节中,低层学生分别完成:把网页上的部分文字资料下载到WORD中并保存,把网页上的图片下载到硬盘上;把整个网页下载到硬盘上;中层生在完成前面练习的基础上再完成下载整个网页的文字资料;高层的学生还要完成取消下载到WORD中的文本或图片带有的超链接。
(4)分层评价。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对于学习困难的同学,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对于学习基本达标的同学,以实际性评价为主,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以差距性评价为主。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催化剂。
(三)课堂延伸,培优补差
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给基础差的学生“找差补缺”,为优生“开小灶”得以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因人施教,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应有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