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理论”赢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对于201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谁家,业界及媒体的预测都纷纷围绕在行为经济学、决策心理,经济周期理论,社会经济学等三大领域。美国媒体和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场行为和决策心理研究将是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项目,该领域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将有助于改善正处于疲软阶段的美国经济,其中美国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预测的最高支持度。理查德·泰勒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先驱,在市场行为和决策心理研究上深有造诣;罗伯特·席勒是大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曾最早预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而路透社预测的焦点集中在四位经济学家身上: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艾尔波托·艾莱斯纳(Alberto Alesina),他在宏观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尤其是政治经济发展周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绩;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清泷信宏(Nobuhiro Kiyotaki)和英国经济理论家约翰·摩尔(John Moores),两人共同建立了以两人名字命名的 “Kiyotaki-Moore模型”,该模型也叫 “标准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该模型描述了经济受微小冲击而导致抵押品价格下跌以及整体信贷环境受影响的过程;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美国加州斯坦福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凯文·迈尔斯·墨菲(KevinM.Murphy),他在社会经济学领域开创了多项先驱性的实征性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了工资不平等、劳动力需求、失业率以及医疗研究领域投资成本的增加等等;此外,他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绩也十分突出。
同2009年一样,多方媒体的预测再次全军覆没,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爆出冷门。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萨里德斯摘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得益于他们“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得益于他们“对于存在搜索摩擦情况的市场的分析”。“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戴蒙德等发展的“搜寻理论”理论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这一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比如“为何在存在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规章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等等。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也就是市场合理产出,他们的工作也就是意味着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具体来说,这三位获奖者最突出的贡献是建立了符合当代实际情况的再就业理论框架体系,这一体系正被实际应用于就业市场调控,以期在失业率和职务空缺、社会福利、工资待遇和成本效率间找到平衡点。具体的说,皮萨里德斯的研究认为,就业市场的求职者越多,他们重新找到工作的概率反倒越大,因为这会让企业有更多的挑选余地,也让求职者感到更大的压力,并降低期望值,尽快重新工作。莫特森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和低流动性,可能会影响职工的就业意愿,低薪职务将无人问津,哪怕失业者也会憧憬更高薪的工作,而不是务实地作出选择。和上述二人不同的是,戴蒙德更多注重于经济政策理论的研究,如怎样通过适度增加或减少福利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以及将税收收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等等。戴蒙德的理论已经成为一种领先的理论体制,那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而说的,对于解决各种政策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但他的理论是远远可以适用于劳动力市场之外其它领域,可以用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在经济学以及家庭经济学等等。尽管三位获奖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理论体系却一脉相承,即反对传统经济学中认为提高社会福利可以确保高就业率,以及提高对失业者的救济可以有效降低失业率的观点,认为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就业岗位高缺员率都可以共生,认为可以、甚至应该通过减少政府社会福利投入,减少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制造就业市场的“饥饿感”,从而降低就业者的就业心理预期,令其对低薪岗位不再观望、挑剔,从而一方面让这些失业者尽快上岗,从而有效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也让低薪岗位得以被这些人尽快填满,从而有效减少无人问津的“垃圾职位”空缺。
曾经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过,经济学不是单纯的科学,而是“忧伤的科学”。金融危机在让世界“忧伤”的同时,也让更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崭露头角。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几年屡次被评价为“冷门迭出”,但冷门背后,这项在经济学界分量十足的评奖无疑具有风向标作用,把经济学研究引向越来越务实的领域。失业理论在经济学中属于基础性理论,获奖仅仅由于理论贡献显然缺乏说服力。每年都有获奖,为何今才兑现?而且其中某些贡献还不足以进入教科书,其理论影响力还有较大差距。那到底什么决定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比?联系世界答案自然明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经济危机让一直以低失业率为傲的美国也陷入泥淖。2009年5月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高于9.0%,为25年来高失业率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
从学术上看,失业理论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力图解释的难题。该理论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劳动者能够理性地选择放弃可以得到的某些工作机会并保持失业状态,等待在未来出现更好的工作。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劳动者放弃或接受新工作提议呢?诺贝尔学奖重新挑起世界对失业理论关注和重视,无疑雪中送炭降甘霖。三位诺奖得主药方能否奏效?经典教科书或许已经阐述了其中部分含义,即世界不太能解决失业与劳动力职位空缺难题,世界各国在均衡总会出现个自然失业率,在这之或者之小副波动都属于正常,劳动力特性决定了劳动力会存在摩擦性失业。然而,当下的问题是美国等发达家失业率经远远高于自然失业率。如何将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则政策之重所在。运用本届诺奖得主基于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的创新来降低失业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的发展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诺贝尔奖的授予对象是研究方法的发展者,而在应用层面,方法永远无法自动获得对于特定问题的准确理解。三位劳动经济学家获得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迫切需要劳动经济学理论作出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