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难救援“奇迹”不是救援者创造的


矿难救援“奇迹”不是救援者创造的

杨于泽

 

    智利圣何塞铜矿33名矿工被困井下两个多月,昨天有多名矿工升井,重见天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祝贺,称之为“一次对希望和技术的卓越展示”。我国央视直播了智利总统皮涅拉的现场演讲,他根本未提救援成功是“奇迹”。但我们的媒体还是把“创奇迹”之说强加给这次救援行动。

    这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奇迹”呢?矿难发生了,33个矿工被阻地下700多米深处,被困都快70天了,现在能够生还,这是人类采矿史上绝无仅有的。在“空前”的意义上,称它为“奇迹”,并不为过。今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经过8天救援,有115名矿工获救,30多人遇难,当时被称为奇迹。但智利圣何塞铜矿的“奇迹”,似乎比王家岭奇迹更“奇迹”。

    其实,矿难救援成功是否“奇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按习惯称之为“奇迹”,所谓“奇迹”到底应当归功于谁。归功于救援者、政府、国家吗?在过去的宣传中,我们习惯于认为奇迹是地面上的救援者创造的,起决定作用的是领导以人为本、救援指挥机构组织得力、救援人员苦干加巧干。今年5月份,山西省曾经打算投巨资拍一部王家岭矿难救援电影,着重描写有关部门“不惜代价、不分昼夜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救出受困8天8夜的115名矿工,在漆黑的矿井中托起了生命的方舟,创造了世界救援史上的奇迹”。

    这样的“奇迹观”,片面强调了地上救援人员的作用,而把被困矿工看成无所事事的等待救援者,忽视了他们在井下与死神所作的抗争。在山西王家岭矿难井下,矿工被大水挤压生存空间,矿工们自我组织,相互帮助,相互鼓舞。圣何塞铜矿矿难发生后,矿工们吃喝玩乐不愁,比王家岭矿难井下工人的处境好得多,但不是也有人出现抑郁症状,精神濒于崩溃吗?地下的矿工,不仅要与死神抗争,还要与自我抗争。精神上的抗争,有时候比经受肉体上的折磨还惨烈。

    相比之下,地面上的救援工作千头万绪,领导者必须搞好组织、协调工作,救援人员必须卖力肯干,甚至要作好牺牲的准备,但说到底都是大家“应该做的”。从社会心理学上说,矿难发生了,矿工被困井下,地上享受太平的人有一种亏欠感、负疚感,必须通过救援实现自我救赎,普天下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在公共生活层面上说,救援是救援人员的本职工作,领导进行组织协调更是其份内事。救援成功了,工作值得肯定,但也不过是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了该做与能做的事。

    真正的奇迹是矿难矿工能够生还,而创造奇迹的,是被困井下的矿工,是他们坚持到了最后胜利。但也不能夸大矿工的作用,如果矿难造成的损害程度不利于矿工生存下去,不仅矿工的意志改变不了什么,地面上的救援者再努力,也终究是白费力气。所以最好还是抓好安全生产,力避矿难发生,千万别叫“奇迹”遮蔽了人类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