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消弭公众安全疑虑有待权威调查
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究竟有没有问题?这恐怕是最近几天萦绕在市民心中的一个最大疑问。面对检测单位的老工程师“冒死爆料”,以及因此引发的全城疑虑,一定得有一个公允、中立的调查结果。安全还是不安全,这个结论不管最终由谁来下,都必然肩负巨大的公共责任。毕竟,地铁安全攸关公共利益,涉事各方不能寄希望于新闻关注的规律性遗忘,消弭公众的安全疑虑,坐等淡化处理一定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一项工程的建设、施工、监理以及验收,确实属于普通公众无法完全读懂的专业领域。但从有关方面的通稿回应来看,专业术语确乎有些过多了,以致让人怀疑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有关方面在用生涩的专业名词忽悠公众对于工程安全的朴素认知。公众当然不希望这种揣测最终被证实,但也不希望有关方面真的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好在广州市建委已对地铁三号线北延段工程质量问题展开调查,而工程最终是否验收也要视此次调查结果而定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各方均无法回避此次地铁工程质量风波中存在的明显程序瑕疵。施工方居然可以自己聘请和委托检测机构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在出现检测结果不合格报告后又是施工方找检测机构“协调”,试图修改检测报告。广州市建委质监部门已经表示,施工方隐瞒了部分混凝土强度检测达不到设计强度的事实,属于违规行为。这样的表态让人稍微有一点欣慰,但也不无沮丧——— 为什么总是能够看到问题发生后的严正表态,却鲜能听闻有问题被扑灭在萌芽状态?如果这真是不影响地铁安全的“瑕疵”,那起码还应该追问这样的“瑕疵”是否无法避免?而现在已经被坐实的程序问题,会否出现在其他更多还没有被爆出的路段和工程中?公众在信息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对称的情况下,究竟应该选择相信谁?又能够相信谁?
无论是施工方还是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均由工程的业主单位——— 地铁公司聘请。按照一般的常人思维,业主对于施工方交出的工程,总免不了一番鸡蛋里面挑骨头才对。但为何行为主体从自然人变换为法人之后,公众便看到一种与惯常经验截然相反的怪现象?业主明知工程不达标,却为这些不达标寻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一次又一次组织检测,一次检测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就更换机构再测一次。业主千方百计所希望拿到的,看来确定无疑就是那个工程合格的检测报告。当时的设计标准既然定下来,便应该有定下来的道理,在没有实现设计标准之后,生生再拿出一个安全标准来安慰公众,恐怕无论如何都难以平息公众的忧虑。更不要说,这份平息公众安全忧虑的努力,竟然不是来自施工方,而是来自本应跟公众站在一起的地铁公司。(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当然,按照一般的逻辑,只要业主没有意见,工程就算通过验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舆论看似完全没有必要咸吃萝卜淡操心。问题在于,这绝不是一项简单的、可以容许私相授受的利益妥协,地铁工程涉及到的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几乎每一个市民,容不得地铁公司有丝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高抬贵手。
每到这种时候,最无力的总是利益最为攸关的公众——— 该相信谁,该把自己的安全交托给谁来掌管?程序爆出瑕疵,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公众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更何况,这种不放心所针对的又恰好是不能有半点闪失的工程安全。消极回避不是办法,坐等遗忘更不足取。正在进入地铁时代的广州,能否经受住这次质疑,能否妥善处理因为这次质疑引发的普遍疑虑,接受考验的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么一段工程、几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