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发聩地回荡


震耳发聩地回荡

喻建国

 

有一位成功女士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先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送到欧洲留学,几年以后大女儿在国外嫁给了一位中学教师,宁静地在欧洲的一个小国家生活,小女儿嫁给了一名中国赴欧取得博士学位的男士,一起回国,在国内的外企中工作,十几年下来都成为了外企的高管。大女儿没有生育,小女儿育有男丁一名。

为了第三代的教育和发展,这位成功女士经常和自己的女儿进行思想交锋。小女儿认为在国内接受小学教育,至多读完初中,就要到国外去学习,以后就在国外生活和发展。这位成功女士则和她的女儿的设想大相径庭。她觉得现在国内的发展机会这么好,干吗要去做外国的三等公民。

这里为人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问题,生活目的问题,发展前途问题。前两个问题先搁在一边,现在就从一般人所关心的后两个问题来谈谈看法。

人们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最一般的人所认定的内容来看,无非就是一生生活安定,衣食住行性具有比较高的水平。对于发展前途,无非也是环绕着生活目的并致力于生活目的的。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活目的应该是争取能够获得个体良好的施展与发挥,人的发展前途就是前程中能够获得个体良好施展的机遇、可能性、实现的稳定度的高水平的综合反映。个体的生活质量决定于个体的施展和发挥水平,个体施展和发挥水平高,一般地说个体的生活质量就高,个体施展和发挥的水平较低,一般地说,个体的生活质量就较低。

现在的中国人实在是很幸福的,他们不再受到他民族的欺凌和压迫,他们在生他门养他们的地域中,可以得到比较自由的发展。这就是一个人们获得个体良好施展与发挥的良佳环境,对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会为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们创造许许多多良好施展的机遇,人们可以有较大的可能去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发展,人们在这一地域上使自己的发展得以实现具有比较坚实的稳定度。

当然现在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民族歧视已经大为减弱,外国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城市的生活方式差异也有极大的缩小,但是民族歧视还不能说为零,生活方式的差异也不能说为零,何苦要把一定的精力和精神投放在克服不为零的民族歧视和生活方式差异上,把这一部分精力和精神投放在生我养我的地域上,不是能够获得更好的施展与发挥吗。

让孩子高中毕业或大学后,到国外去进一步学习,见见世面,增长阅历,吸收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素养,对世界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这绝对是一条人生的佳途,但是要和生我养我的地域决然地分手,实在是有失妥当的。如果把这一设计定位成自己子女的人生发展轨迹,那是十分短视的,是一种过时的老掉牙的老观念的现代翻版。那位成功女士的一句“干吗要去做外国的三等公民”实在是一声撞钟的哐当巨响,它在我们这片地域的上空震耳发聩地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