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股市开始了一波迅猛的上涨。随着这种爆发式行情的推进,恐惧心理正在逐步蔓延,现象之一就是讨论走势的问题,比如突破年线之后应该如何操作。
这种推测的根本原因是,这次行情是熊市当中的一次反弹。
但笔者则认为,这次是一个典型的反转,也就说牛市来了。理由如下:
1.政策压制不在。此前中国股市一直没有起色的一种重要因素,是担心政府再次对经济进行宏观紧缩政策,但在上月末,随着第二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股市立刻应声而起。对此有人分析是,利空出尽就是利好;但笔者认为,并非简单如此。正如笔者在此前博客中所写到的,新的房地产调控的重点是,行政性调控,不管其背景如何,如果依靠行政性调控,那么从资金面来看,股市不会差钱。
而一直悬在股市头上的加息,也渐行渐远。不仅周小川表示,年内不会加息,而作为国家级的智囊机构:社科院和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都指出,中国应该容忍更高的通胀率。
2.热钱的流入。这一波行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突然采取货币刺激政策,这直接导致了热钱的突然开闸。随着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脚步的临近,国际资本更加青睐亚太地区,而大中华区已经成为资本洼地。尽管外管局强调将会加紧对热钱的监管,但可以相信,热钱会不顾及任何阻挠,进入中国。套用一句台词:“为了钱,人是会不要命的。”
3.机构投资者态度的转变。其实今年以来,外围股市一直都好于A股,对此,外国的投资家的理解是中国的机构投资者过于谨慎,但从日前路透社的统计来看,中国的基金经理将未来三月的股票配比调高至年内新高的83.6%。这其实显示了机构投资对于后市乐观的预期。
4.发展资本市场是缓和通胀的一个有效途径。笔者在年初就说过,压制房地产,同时打开股票市场的上行空间,是中国抑制通胀的一个重要手段。原因很简单,中国目前的通胀,有很大一部分是资金推动型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此前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房贷,另一方面是因为海外热钱的进入。现在和大禹治水时的情形非常类似,洪水般的热钱,不可能通过大坝来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疏导,而股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发展股市一方面是要提高现有市场的稳定性和投资信心,另一方面是通过国际版的推出,吸纳更多的资金,使得流通中的货币得益沉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政府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1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股发行新规,可以被视作是理顺发行机制的一个重要举措,尽管还有种种瑕疵。
综上所述,目前A股真的无忧,大可不比对所谓的压力位过分担忧。从技术层面来看,股市肯定会有调整,但这将仅仅是技术性的,而且会非常短暂。
唯一造成压力位的可能会是3000点,因为此前在这一点位的争夺非常激烈,套牢盘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