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不是中等资产阶级


过去我们常听说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但是在中国搞阶级分析的时代没有“中产阶级”这个阶层。中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因为它的特征就是靠工资吃饭。

现在中产阶级好像是一个时髦的身份,比BB族还要时髦。但是今天的北青报刊登一幅漫画,漫画上一个蜗牛驮着一间小房子,后面拉着一辆小汽车。题目是“谁说我是中产,我跟谁急”。北青报报道说:北京有80%的中产家庭有房有车。蜗居与中产阶级应该无法对应起来。

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第一次提出了作为中产阶级的白领阶级的概念,就介于高收入阶级和低收入阶级之间的阶这本书白领中产阶级的概念推介到了全球。赖特米尔斯书中赖特米尔斯指出,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批包括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它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所组成的新的群体――“中产阶级。他做出了一个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
    1、 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
    2、 无固定资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较难以资产论之;
    3、 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丰厚的年薪或月俸;
    4、 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

有一段有关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经典描述:住在郊区,有一幢(分期付款)两间至四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 一只狗,两部汽车(一部日本的、一部美国的,分期付款)。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房子、车、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分期付款的大件商品、5件信用卡的账单、孩子牙医的账单、医疗和人寿保险,或许还有看心理 分析医生的账单,等等)。平时看电视脱口秀,周末借两盘录像带,边看边喝可口可乐、吃爆米花,每年圣诞节扎圣诞树,妻子和丈夫都在发胖。

对中产阶级的一种计算方法是依据美国1999年人口普查结果取全美国家庭年收入中间值$4080080%120%为下限和上限。这样计算的结果把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范围定在$33000$49000之间。现在看来这个标准偏低了。这是因为中产阶级是一个相对概念,不管最低最高是什么水平,中产阶级就是取中。 

 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说:美国人将社会分为六个阶层:上上、下上、上中、下中、上下、下下。 其中上中包括律师、医生、教授等,下中包括白领、灰领和一部分蓝领(技师)。中等阶层在消费上极力模仿上层,以好的房子和车子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但是中产阶级安定性比较差,随时可能掉到下层社会。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美国的中产阶级很大一部分靠信贷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水平。

    一般认为我国的中产阶级包括有这样几类人: 

    1、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 

    2、 应聘于外企、三资企业的各级、各类白领(主要指类似办公室文秘、技术工人等) 

    3、 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师及各类市场稀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4、 国营大企业及垄断行业的老板; 

5、 传媒、演艺界、体育界的明

但是其中的私营企业主虽然可以算中等收入阶层,但是属于小资产阶级,不是中产阶级,因为中产阶级的特点是没有生产资料,靠知识挣钱。

在中国,中产阶级并不是一个实现理想的幸福阶层,最近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说中产阶层充满焦虑:“今天找到工作了,明天会不会被辞掉?今天身体很健康,明天会不会因为一场大病而致贫?从涨薪到升职,从户籍制度到收入分配制度,从子女教育到社会地位,到处都有或明或暗的天花板,中产上行的机会并不多,但是非常容易掉下去。”

中国的白领更是活得战战兢兢,老板一个颜色,就会让你一个星期失眠;职场的生活如同麻将桌,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座房子就可以干掉一个中产……

在橄榄型社会中,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中坚,在金字塔型社会里,中产阶级缺乏上行的渠道,而随时会掉进小市民的汪洋大海。

更搞笑的是,在中国居然有人把没有收入2000元的算做中产阶级,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产阶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