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过紧不利于稳定汇率


  从9月份的货币数据看,我的感觉是货币偏紧。其实从货币供应量看,M2上涨19%,应当说比较宽裕;从信贷规模看,18.5%的增长好像都不算紧;我们再看存款,9月份大量揽储之后,住户储蓄存款大幅上升,9月份一个月就新增了1.45万亿存款,这也说明银行流动性不该紧缺。但是,我们从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看,它出现了上浮,这说明资金实际是比较紧张的。


  我们现在没有看到季度报告,再过几天,当央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出来之后,我们还可能看到,尽管央行没有加息,但实际“存贷款利率”已经上涨。


  也就是说,观察数量数据(信贷、货币供应量)好像流动性不紧,但观察价格数据(利率、汇率)却显得比较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其实,我们此前说过,这是因为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监管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银行流动性被监管锁定了,比如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拨备覆盖率的要求、提高存贷比的要求等等,都锁定了银行大量的流动性。

  这就是说,安全性要求减低了银行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银行流动性。这样的流动性减低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予以平衡,但并没有完全对冲监管造成的流动性减少,所以我们看到货币数量增长还算比较快,但银行流动性已经偏紧,利率上升。

  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样的做法强化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诱使大量热钱涌入、抬高了中国的外汇储备,从而更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如此恶性循环。

  可以说,现阶段央行这样的做法,完全是作茧自缚,未来将导致货币政策彻底失灵。因为,一切针对国内的货币政策管不到“热钱”,货币政策越紧套利资金就会越多,这些套利资金的流入必然对冲掉央行的紧缩。这种情况我们见过许多次了,2004年到2008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我们多次重复过,当全球发达国家,尤其是主要储备货币国家,比如美国在无度地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国任何紧缩货币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都是找死的行为。因为热钱会淹死你。现在,巴西、印度、泰国、韩国、澳大利亚等所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弱势货币国家,都在尽其所能地阻止热钱的流入。比如,巴西和泰国已经在对外资金融交易加税,防止雷亚尔和泰铢的过快升值;日本、韩国中央银行开始抛售本币买入美元,抑制本币升值。
  
  中国现在反其道而行之,执行明松暗紧的货币政策,这对中国经济会构成非常大的伤害。去看一下我们的贸易数据就不难得出结论。

  有人说,这样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我承认这样的作用,但这绝不能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进行,这个时候用货币政策帮助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很容易使中国经济死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变是不是就要彻底放弃过去30年我们花费了巨大代价建立起来的优势产业――比如中低端的消费品,劳动密集型产业?我看不行!中国毕竟是个人口大国,居住条件可以差一些,但每个人都要饭吃,这是第一位的事情。所以,这样的行业必须保护,重组是必须的,但不能放弃。

  中国生产的中低端消费品不是没有足够的利润,不是没有附加值,而是这些利润和附加值不在中国人手里,是被外国人赚走了。所以,政府必须帮助他们拓展产业链,帮他们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而不是现在就通过汇率、利率把它们或者逼死、或者逼走。

  所以,我们的货币政策必须做出适度地调整,真正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针对性,而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国内,而是国际经济。我们的货币政策应当更多地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