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课改下不容忽视的语文基础教学


中职课改下不容忽视的语文基础教学

 

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逐渐改观,我国职业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同时,伴随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职高教学改革也成为热点,职业教育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学科,语文的教学改革成为其中的重点。这里并不对中职语文教改提出怎样的看法,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基本情况,结合中职教改的部分现状,对中职语文基础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的部分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是很切合职高生培养和发展实际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中职语文教改是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而带动起来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似乎更注重学生过程和方法,尤其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也是切合普中学生能力实际的,然而中职语文教学也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在教学中忽视了职高生的能力实际,似乎片面地追求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教学和之后的评课讨论中,这些都成为评价的焦点。确实,语文教学的最后目标是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但能不能在之前先把学生的基本语文学习能力培养起来呢?毕竟,中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职高生,他们的基础能力水平和普通中学学生是有一定差距的。不是说注重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好,而是,两者有一个先后关系,在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前提下,再培养学生思想情感,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而实际上,在新课改的春风之下,这一点似乎被忽视了。

职高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由其自身特点和社会认识决定,招收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在素质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学习观念、学习状态和个体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上,这里主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有一位学生在一份加入学生会的申请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他是这么说的:“虽然我的成绩不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这是一个明显的病句,但当我告诉他是病句,并要求他改正的时候,他却很茫然。这并不是特例,这个学生还是对口单招班的学生,更不用说普通职高班了。一到写作文就挠头,请假条、通知、申请书等基本的应用文,连格式都不太清楚;口语交际训练的时候,一上台就神情紧张,语无伦次,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单单材料就不懂得如何去收集,而演讲更是成了极少数同学的专用舞台。这些就是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面临的学生,在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缺失的情况下去片面追求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为了改革而改革,这恐怕并不合适。

中职语文实际教学中的两点看法

职高语文教学要关照学生的两个实际,一是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实际,二是学生将来的发展实际。第一点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性,即知识技能基础教育。第二点要求考虑学生就业方向和企业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学生的社会道德品质,即情感态度基础教育。

(一)知识技能基础教育:量变引起质变,注重潜移默化的作用。

职高生语文知识技能基础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对听、说、读、写语文基本功能的掌握。四者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关系,一般说来,学生的听没有大的问题,主要应集中在读、写、说的培养上,而其中,先读、写,然后才是说。首先提高职高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最起码的字词掌握和语句组织,尽量避免白字连篇、病句连绵,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积累,反复去夯实读、写基础。然后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职高生一般2年的在校学习后就要进行校外实习,踏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而我们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连课上回答问题都断断续续、词不达意、唯唯诺诺,因此,实际教学中要多注重口语交际训练,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常见的有课本剧表演、班级演讲、小型辩论会、模拟招聘、时事讨论等,并不要求学生都达到能说会道的程度,但至少让学生敢开口、能开口。

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培养没有捷径,关键在于注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由量变引起质变,同时注重实用性。

(二)情感态度基础教育:

我校近年来连续举办企业进校园招聘会和校企合作洽谈会,企业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便是“基本道德品质的养成”。企业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专业技能不过关,问题不大,单位可以再进行专门培训,可是如果道德品质出现问题,那是坚决不收的。可见学生的思想表现、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方向。因此,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透过课文文本,结合学生就业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多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成长观,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敬业与乐业》、《包身工》、《送东阳马生序》等,在教师首先了解专业特点、就业前景的前提下,这些老文章结合具体就业事例,贴近学生生活,一样可以起到很好的实际教育作用,而不需要泛泛而谈,过多地空讲大道理。

职业学校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除了固有的优秀文化的熏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最缺失的基本成长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职业道德观念。

基本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基本能力逐渐提高的基础上再来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对学生,对家长,对企业,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