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检讨之电影人在逐利时代
本期中国周刊的封面是张艺谋,封面报道的主题是电影人在逐利时代。
张艺谋的照片,是本刊摄影记者拍摄的,略带一些忧郁的表情,倒是挺契合题目的。
不过,发行的同事反馈说,本期销售,不如想象的好。
关于编辑和记者操作过程的问题,评刊会上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
这里,我更多从总编辑责任角度来检讨反思。
来自销售一线反馈的意见有两条。一是过节,杂志报摊销售普遍受影响。
二是封面话题和图片都不新,有些老套。
用发行同事转达报摊摊主的话说,好多杂志都用张艺谋,他还有啥好说呢?
话糙理不糙。
虽然,我们最初策划以及最后执行的方案,张艺谋只是其中一环。
在设计封面的时候,考虑到卖相,考虑到对读者的吸引,编辑和美编都建议用张艺谋,借张艺谋的影响力,我也同意了。
这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
但投机取巧也是把双刃剑。取到巧了,即为成功;否则,则有可能是偷鸡不成,蚀了把米。
虽然,本期中国销售不如想象好,并不是说蚀了把米,但对于一本月刊而言,容不得出现稍微大一些的偏差,销售没有达到设计的目的,即是大问题。
选择一个充分曝光的人做封面,风险即在此。
确实,电影人在逐利时代这一期封面,总结来看,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封面选择长期及短期曝光度都过高,虽然张艺谋近期也有导演的山楂树上市,属于热词范围,但最近媒体报道过于密集,等到我们月刊出来,话题不新,无法吸引人。
像这样高曝光的人物,月刊选择做封面,除非你拿到了重大耸人听闻的内幕新闻。自然,这也不是我们追求的。
第二,电影人在逐利时代,这个话题和题目过于偏向电影产业,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不够。晨明在后期就明确地提了这个意见,惭愧,当时,我也没有足够重视。
第三,即便是这样的题材,可能在技术上最后稍作调整,也许卖相会更好一些。
某天我如厕时,顺便翻看这一期(需要说明的是,如厕是我阅读效果最好的时间段)。我蓦然如醍醐灌顶:我怎么会用这个标题当封面!这也太白了吧?这么寡淡无味的标题,难怪卖相不好!
为什么不直接用张艺谋的照片,配上四个大字,谋利时代呢?
这样给人的想象空间,难道不会更大么?
也许。评刊会前和会上,我把自己的反思与同事交流,也很是有些懊丧。
虽然,这某种意义上也是中投机取巧的行为,但权宜之下,我自然选择如厕时得到的想法,可惜,这已是事后诸葛亮。
虽然,这样的题目到底能比现在好还是更差,历史也不能假设。但自己都感觉到有问题,这就一定是问题了。
唉。做杂志,总是有说不尽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