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结果,稿子的字数几乎膨胀了两倍半……但作品整体的流势总让人觉得涩滞,逻辑过于外露,原文最初具有的锋芒被削弱了。接下去要做的,是从膨胀了的稿子中,把“可有可无之处”精简掉。把多余的赘肉一一削除。削除与增补相比,做起来要简单得多。经过这番工作,文章的分量大约减到七成,这是一种智力游戏。先设定一个时段,增加尽可能增加的,再设定一个时段,削减尽可能削减的。执拗地一再重复这种做法,于是振幅渐渐变小,文字量自然地稳定在了应当稳定之处,到达一个无法增加也无法减少一点的程度……
他把这段文章打印在纸上……而后把打印件放在面前,一只手拿着铅笔,再次仔细地重读一遍。又删去一些多余的部分,补足几处表述不够的地方,将与上下文不协调的部分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就像挑选和浴室的狭窄缝隙尺寸相符的瓷砖,他慎重地选择最合适的词语,从各种角度检查是否严丝合缝。如果不够吻合,就调整瓷砖形状。一丝细微的差别,既能赋予文章生命,也足以毁掉文章。
文字处理机显示屏上的东西与印刷在纸上的东西,哪怕是同一篇文章,看上去印象也有微妙的不同。用铅笔在纸上书写和敲击文字处理机的键盘,所处理的词语在感觉上会发生变化。需要从双方的角度加以验证。接上电源,把打印件上用铅笔写下的订正处,一一反馈到显示屏上。再在上面阅读已经更改的原稿……
——转自作家弋舟的博文。原文出自村上春树新作《1Q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