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路径 全新的股市


  目标的全新之变,这是继“十一五”开始之后,第一次更加明确的、新的发展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个目标新就新在它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发展目标”,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目标。过去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确实使GDP有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的日子也获得了非常大的转变。这个转变绝不是多赚了几个钱,而更在于赚钱的机会多了,只要肯付出劳动,发挥聪明才智,你就可以获得相应报酬。不像过去,你想通过劳动致富,没有可能性。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当然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社会矛盾日趋严重。贫富两极分化、富人为富不仁;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不足;拜金主义盛行、社会世风日下;经济增长和环境破坏同步上涨等等。

  我反对一种说法:即“老百姓没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个说法不符合事实。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一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只要不怕失败,愿意付出艰苦的劳动,它的财富就会快速增长。至少,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提供了致富的可能和机会。

  所以,我们只能说:老百姓财富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不同步,或老百姓财富的增长远远落后与GDP增长。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必须注重整个社会的综合发展,注重民生,把过去缺失的方面补足。

  在此前提之下,我们必须关注GDP增长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关注数量。但我同样反对一种极端的说法:即“为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惜牺牲一些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说法至少有失偏颇。

  第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GDP增长绝不是一对矛盾,仅仅是GDP增长的着力点不一样。过去,中国GDP的增长更多地依靠外贸和投资拉动,而且大量粗放型地投入资源、环境,并且对低收入劳动者的关心很少,使之生活水平多年得不到大的改善。而现在,必须改变这样的状况,注重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提高劳动者收入,在拉动消费上下功夫,从而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第二,提高工资收入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但如果没有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工资收入有可能提高吗?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专注于中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当经济低速增长,工作岗位过少的时候,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一定非常激烈,工资水平就不可能提高,这是经济学理论最基本的原理。

  第三,放弃对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的关注,很可能会使中国经济在“青黄不接”时发生问题,这是绝对不可以容忍的事情。

  所以,“十二五”规划中依然得把“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会化为泡影。

  这次中央全会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实际是说,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科学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统筹兼顾的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发展”。而绝不是可以不要发展,藐视增长。我们必须准确理解。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给定范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认识高度: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主攻方向: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

  动机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要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效动力:改革开放

  股市的结构的变化,当然必须满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投资者在操作上,必须紧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不是单纯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在于交叉概念:比如,新兴战略性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交叉;新兴战略性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交叉;新兴战略性产业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叉等等。

  今天看到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最终定调: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注意:这是未来十年的主题。重点先要关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先导产业,但必要注意:新能源、新材料是否符合环境友好的原则。如果是新材料,但环境不友好,发展潜力不会太大。比如多晶硅,中国是否要走牺牲自身的环境而为全世界提供廉价初级产品的老路?我怀疑。美国不是又开始针对中国新能源材料启动301条款的调查吗?

  中国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产能安排,必须立足于国内需求。尤其是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比较大的商品,应当提高出口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