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网今天刊登了专题——“服务经济”的综合分析文章,而
回顾中国革命历史,毛主席自诩为山沟里的马列主义者,自嘲为在山沟里自称万岁(讽刺蒋介石当选总统)。从前苏联归来的布尔什维克分子成为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火种,而挑起中国革命大梁的支柱却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毛泽东。虽然留苏留学生成为中国革命成功的骨干力量,我更愿意相信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才有他们是中国革命成功骨干力量的名号和荣誉。
历史可不可以复制?无法确定。历史的意义总归是历史的符号。现代社会的问题还需要进步了的人类用新的智慧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从19世纪之交的政治斗争(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以政治为手段,以经济为目的的争夺战),到本世纪之交的世界贸易组织的经济社会,人类在一个多世纪里,可以说把政治和经济都演绎到了极致。我并不把服务仍然看成是一种经济的模式,更愿意把服务看成是一种社会的形式,虽然它夹杂着经济的成分。
全世界还有一部人处在贫困线以下,但是绝大多数已经解决温饱问题,还有欧美发达国家、及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部分、台湾、等地区人们生活比较富足,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已经率先走在富足的前面,他们所需的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的吃饭和居住问题,而是享受人生的意义。单纯的经济服务目的是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只有提供服务促成他们人生的美好意义就是一种服务的标准答案,因此,服务既独立于经济之外,又夹杂着社会遗留下来的经济思维。这也就是“服务经济”无法定义的原因,因为人类认识和现实需求还没有提供清晰的轮廓让“服务和经济”完全独立,拥有各自的意义。当然也不排除,人类惯性经济思维对新事物的看法的格式所致。
“服务经济”处在一个社会综合变革的时代,从人类对政治需要的联合国的建立、贸易交往促成世界贸易组织,到全世界彼此交融的政治经济关系,“服务经济”是一个私有主义观念,它把服务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而“为人民服务”似乎和政治联系在一起,而这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社会环境下。而“服务”本身并没有阶级性,也没有利益均沾的意思,这都是经济学者为了发展经济而提出的概念化问题。
中国经济现实是,扩大国际化,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中去,提高我们参与贸易的能力,提高中国人民服务世界各国人民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经济需求。提高中国对世界的服务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是一致要求的,服务不仅仅是经济需要,更不是谋利益的幌子,服务是毛主席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是共产党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
服务行业可能说成是经济未来发展的模式之一,也可以说成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或者经济发展的补充方式。但是服务始终是贯穿在人类的发展中,这种服务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也是倡导人类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