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蔡康永聊两岸电视文化


    采访蔡康永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说起来还有一段渊源:五年前,我偶尔看到他在台湾主持的《真情指数》,其形式与《杨澜访谈录》很相似,还请他到上海商量做一个两岸人物对话的系列,不过因为跟电视台没谈妥而搁浅。他还记着这事,感慨说:“你到现在还坚持做一对一的采访,我早就放弃了。做这类采访要做好多功课,很辛苦的!”我自嘲说大概自己只会下这种笨功夫,时间久了倒也乐在其中。

    由此,我们谈起两岸电视文化生态的不同。康永认为,深度访谈就像是费工费时烹饪的大餐,而《康熙来了》更像小炒,旺火爆炒还不忘加上辣椒,吃客更多。在大陆,有不少商业品牌为到达精英人群愿意赞助高端访谈节目。而在台湾,由于不允许企业直接赞助某个电视节目,所以节目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收视率,连电视新闻都娱乐化了。我很赞同他的分析,也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大陆嘉宾上了《康熙来了》都显得有些不适应,连小沈阳都“端着”,更像个大学老师。康永认为这是因为大陆很多演员都希望做艺术家而不是处处娱乐别人的艺人。而台湾的艺人就认为自己无论是在表演还是在上节目都应该娱乐大众,甚至还会找节目组要分钟收视率表,分析自己哪些话最引人关注,以便日后上其它节目时借鉴。这真是心态上的差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