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文化的迷失


北京要建成世界城市,组织大家讨论,什么是北京城市文化的代表。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也是个难问题。太传统吧,不现代;太现代吧,又不传统。北京的城市文化已经在新旧的冲撞博弈之间,迷失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我从小在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长大,对传统北京城的感受颇深,所以从骨子里喜欢它,对城市建设方向偏于保守。

 

什么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存状态。它应该包括紫禁城、胡同和四合院这些北京的特有建筑,包括在皇城脚下、胡同和四合院居住形态衍生出来的民俗民情和城市精神。形而下的物和形而上的道应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没有胡同、四合院的物和风貌就不会有北京城市的魂和风情。

 

时至今日,老北京的历史陈迹又保留了几分?杂乱无章,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建筑语言和建筑风格,最令人不解的是长安街边、大会堂旁的国家大剧院,竟采用法国人的设计方案,弄个钛金的圆屋顶,就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太难看”,象个“坟头”或“王八壳”。这么重要的一个建筑,为什么不能用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形式出现呢?上世纪六十年代前的十大建筑,大部分尚能展现北京的独特面貌,如大会堂、农展馆、民族宫、美术馆等。

 

改革开放后,急于追求现代化的北京,心浮气躁、猛拆狂建,随着一条条胡同和一片片院落被铲平,传统城市面貌快速消失,与此同时也使北京的人文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仅存的几条胡同作为标本成了旅游“点”,大部分被拍照下来和勾画出的,已没有现实价值。

 

王府井为了打造世界级商业街,以日本的银座,法国的香舍丽榭,美国的第五大道为标杆,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前门大街被重建,犹如拍电影时临时搭建的布景一般,毫无历史的沧桑感觉,且大部分店铺卖的是外国品牌。

 

我们是住进了高耸入云的现代化楼宇,有了考究的卫生间,安上了坚固的防盗门,甚至连阳台都装上了铁栏。

 

这就是北京吗?这还是北京吗?这就是我们梦中的心灵深处的北京吗?

 

北京的风物,北京的寺庙,北京的园林,北京的王府,北京的胡同,北京的商铺,北京的景致,北京的吃食,北京的玩艺,北京的人情。它古香古色,底蕴厚邃,人文璀璨,上千年积淀的城市文化博大精深。

 

北京在走向世界城市的途路中,如何体现其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文化,这是个大而严肃的课题,需要有大格局、大品味、大境界、大智慧、大权力的人深思。城市要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当年讨论要不要拆北京城墙时,毛主席他老人家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结果,大部分城楼和城墙没有了。我不反对城市的进步,但我希望它还象个北京,只有北京的才是中国的,也才能是世界的。

 

201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