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经常使用的M2的增长率,比如年初就定下,全年货币供应的增长为17%。这个17%是怎么来的?
央行使用的计算公式是:
(M2)17%的增长率≈(GDP)7%至9%的增长率+(CPI预期)3%至5%的增长率+3%
央行一直使用这个公式控制货币供应。当中国的开放程度比较低,资源的对外依赖度不太高,资源价格还没有与国际接轨的时候,用这个公式调控经济应当问题不大。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今非昔比了,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而且国内资源价格也与国际接轨了。这时候再沿用这个公式调控经济行不行?我看不仅不行,而且问题会很大。
为什么?问题出在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消费性社会,而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要靠投资拉动,而不是主要靠消费拉动。尽管我们现在要改变这样的结构,但鉴于收入的提高需要很长的过程,所以中国经济增长未来若干年都必须依赖投资的增长,这不是谁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
既然离不开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那么当中国开放度大幅提高之后,资源价格与国际接轨之后,投资所需要的货币量将受到国际资源价格的严重影响。比如,一个企业本打算投资1亿元建设一个项目,但是由于资源价格迅速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假定平均上涨了20%,那现在企业要完成同样的项目,就需要增加2000万元的投资。过去1亿元当中有6000万元自由资本金,另外4000万元靠贷款;现在需要贷款需要增加到6000万元。
这时企业该怎么办?按照现有货币供应量对银行的约束,贷款只有4000万元。那项目就无法开工,就会影响中国1亿元的投资规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M2的增长率必须考虑原材料、资源、劳动力等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因素,而不是仅仅考虑消费价格的变化。
上游价格变化,不是最终都会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吗?是,但很慢,在中国的用时会更长。比如,上一轮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2003年,但真正传导到CPI用时两年。而货币目标和政策都是一个短期的,等传导到CPI时,经济受伤很大,也就用不着传导了。
我们必须重视过去的教训。比如2004年到2008年这一轮经济周期,M2的增长率每年都盯在17%,但几乎每年都超。为什么?我认为,就是因为央行M2的增长率没有考虑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加大了企业对货币的需求。企业未来完成投资项目,需要投入更多的钱,因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过去的投资额不够用了。
这是一个客观的要求。如果企业不能迅速完成项目建设,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第一,越拖越被动,投资额会随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缺口越来越大;第二,不能按时完成投资,利润损失也会随之扩大。
所以,站在央行角度看,市场流动性大得不得了,当时的说法是流动性泛滥。为什么流动性这么大?直接原因就是,开始时是“热钱”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热钱”流入;而后,央行一再紧缩货币,而且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更加推高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更多“热钱”涌入中国。以致恶性循环,越紧缩流动性越大,越紧缩通胀越严重,越紧缩泡沫越膨胀。这是事实,当年的房价、股价管理层出了多少以致措施?结果没用。如果不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热钱”骤然收紧,那今天的情况会是怎样?
相反,站在企业的角度看,资金十分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上升,贷款成本增加,一切负担都加在企业身上。这还不算,面对投资成本越来越高,希望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方式对抗一下,但央行收紧信贷的政策使企业根本动弹不得。
这导致了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当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企业从过去的想投资却借不到贷款,突然变成根本不想投资,你想给贷款都没人要。以致中国经济迅速下滑,政府不得不矫枉过正地加大投入,结果又形成了今天过度。现在知道了,2009年10万亿贷款在谁手里?不是在国有大企业手里,就是在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上,而没在私营企业手里。到目前为之,我们依然在担心民间投资不足。
这不是事实吗?为什么教条的经济学家根本无视事实?依然让政策重蹈过去的覆辙?
那比较准确计算M2增长率的公式应当是什么?
M2增长率=GDP增长率
+消费额/GDP×CPI增长率
+投资额/GDP×生产资料价格增长率
+净出口额/GDP×(期初汇率-期末汇率)/期末汇率×100%
±3%
说明:
1、消费额/GDP:指的是消费在GDP中的权重;
投资额/GDP:指的是投资在GDP中的权重;
净出口额/GDP:指的是净出口在GDP中的权重;
(期初汇率-期末汇率)/期末汇率×100%:汇率的变化率。
2、这个公式全面反应了价格变化对M2增长率的影响,反映了中国需要投资、消费、净出口平衡拉动经济增长的要求。
3、最后±3%:指的是实际操纵过程中的宽容度。
每天晚上的7点30分到8点,我都会和老朋友张劲东先生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投资大参考》节目中,一起再聊聊每天影响证券市场的那些事儿,中国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从宏观经济事件中找到适合资本运作的投资机会,就成为是我们做这档节目的初衷,希望能从我们的“只言片语”中,大家能得到些启示,我们这档栏目也开通了短信热线(15010105189),也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能跟大家进行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