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评录64 是奚落不列颠还是向英国学习


    10月19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自上个世纪二战以来最严的一系列的紧缩政策,其中包括削减政府830亿英镑财政预算与8%的国防军费开支,据此政策,英国将在未来削减60万个政府公务员岗位,陆海空三军将裁员1.7万人,国防部文官职位将减少2.5万个。英国这一紧缩举措,令世界一片哗然,而时下的中国央视,由水均益主持的环球视线节目则似乎颇有一些别样的兴奋,按水均益的话来说,英国这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老牌帝国主义,这个曾经到处征服殖民地的强盗之国,今天终于到头了,彻底告别了大国时代了。


    其实我很能理解水均益这一番情绪的。当此时,这边厢是法国大罢工,英吉利海峡另一侧则是英帝国巨大财政赤字下的大幅财政紧缩与军费大削减,比起中国统计局刚刚公布的前三个季度GDP 10.6%的增速以及茁壮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就,简直是天壤之别,已是分不清究竟西方是东方还是东方是西方了。世事真是难以逆料,今日中国与西方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颇为凑巧的是,150年前的此时,也就是1860年10月19日,正是中国圆明园罹劫之际,英法联军当时是何等强霸,令中华之国背负巨大不幸,使国之不国,也让帝难以为帝。而150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强权落到如此紧皱巴巴的地步,真是世界风水轮流转,所以,自然可以洋洋洒洒来对英法们评头品足一把了。


    不过,稍事冷静一下,便觉得水均益的这番窃喜之评存在着两点误区。一个是心态,显得有些过于着急,多了一些兴灾乐祸,少了一种评论者的客观冷静。如果150年前是那场大火让中国彻底告别一个传统中土大国,从而使其在50年催生出现代中国的蜕变,直到今天中国的强大,那么,今天的英国告别所谓的大国又何尝不含有面向未来的可能?二是缺少了一种科学历史观与发展观,因而让评论显得轻薄。如果稍作一些思考,对于英国的此次经费削减,是可以品评出更多的内在意涵的,只可惜水均益没能力达到了。卡梅伦的此次削减之政,怎么看也多少有些象是毛泽东在延安的精兵减政,是颇具战略发展眼光的。二战以来的英国,经过马歇尔复兴计划,联手欧洲复兴。无奈世界时势变迁,原有殖民地格局尽失,所以国力也渐渐打回原形,促使这个老牌帝国的经营之道不得不转求于创意新经济,也率先成为倡导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策国家。这些年的个人阅历中,所结识与结交的,先是创意产业领军者,后则是低碳经济规划专家了,而此二者,也正是中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所以,削减的背后,是新内容的增加,这一点,也应是水均益们所应考量到的。


    就在不久之前,9月23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就发表一个题为《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发言。面对世界多个国家对中国人民币升值的联手施压以及相关各种指责,进行了一番恳谈,其谦逊言辞和姿态,是颇为值得玩味的。温总理坦陈中国出口企业的所获利润不过2-3%,至多是5%,对于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而言,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个人可支配收入,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甚至还是一个穷国,不仅中西部和广大农村相当落后,更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总理这样一番世界表白,可以理解为中国经济快速崛起以来的一次郑重反思,同时也是中国在世界面前的一次冷静自识。


    不过,总理这番自知之明的表白,未必是中国当今诸多精英和传媒界们的共识。民粹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们,以及诸多的既得利益者们,大多忽略了这样一个很需要均贫富而谋民生的公共常识,更忘了中国每年浩大的行政开支和沉重的地方债务,只因为个人的一时安逸和富裕,早已做起了超英赶美的春秋大梦,更将中国资源即将匮乏而产业经济难以为继的艰困之局抛到脑后。所以,类似于英国的紧缩政策,法国的大罢工,或者美国总统的难堪,都会成为了中国精英们取笑的对象,而再一次将更加博大而智慧中国的可能失去了。


    因此,对于英国,对于大罢工,对于我们自身看似繁荣的经济,究竟是嘲讽一个最先看到世界可能再次爆发危机而先自紧缩的国家呢,还是向卡梅伦大胆削减政府行政开支和军费以及冗员学习,我想,是值得人们作进一些的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