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自2010 年10月20 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 个百分点, 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 个百分点, 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新华网10 月19 日)
中国央行此次加息堪称意外之举,其中究竟释放出了哪些信号?
未来通胀形势相对乐观。
相比中国央行, 发改委疏导国内通胀预期的热情或许更高。比方说,8 月份CPI 同比上涨3.5%的信息一经公布, 发改委随即在官方网站撰文称“实现全年3%左右的预期
调控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发改委9 月15 日还表示,国内粮食价格趋稳,秋粮有望丰收,粮食供应无忧;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 食品等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将被抑制,翘尾因素减弱。因此,“国内价格总水平并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
问题是,定于10 月21 日公布的9月份CPI同比数据,再次刷新年内高点的可能性极大, 发改委要想进一步疏导通胀预期, 亟需央行予以言论或行动的支持。手持发改委抛出的疏导居民通胀预期的“接力棒”,中国央行选择在9 月份CPI 同比数据公布之前施以25 个基点的小幅加息手段, 既意味着央行对国内通胀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也反映出央行对未来通胀形势的预判相对乐观(否则央行的加息举动不会如此谨小慎微)。
值得注意的是, 央行此举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民对通胀持续升温的无止境担忧, 但也有可能挑动居民对通胀原本就十分敏感的神经, 短时期进一步加重通胀预期。
年内二次加息不无可能。
如以居民存款的名义利率与CPI 同比涨幅的差值计算,今年2月至今,国内实际利率为负的格局已持续八个月。我们知道,长期负利率不但会加重居民的通胀预期,催旺房地产和小额农产品的投机活动,也会进一步放大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格局。此次央行小幅加息之后,尽管居民存款实际利率依然为负,但与加息前相比,负利率困局毕竟有了某种程度的缓解。况且,从缓解负利率困局的角度出发,25个基点的加息举动也暗含了央行年内二次加息的可能,值得期待。
“将楼市调控进行到底”
国家统计局10月15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1%, 涨幅比8 月份缩小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相关数据反映出了8-9月份国内住房市场交易量回升背景下的房价再次飙升势头, 宣告了今年4月启动的首轮房地产调控措施对高房价的难以驾驭。9月底,年内新一轮楼市调控适时启动, 决策层集中出台了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房贷、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0%以及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城市将限定家庭购房套数等措施,此后,多个国内房价“标杆”城市相继发布限购令也予以了积极响应。从上述背景出发,此次央行令人颇感意外的“锦上添花”式加息, 无疑凸显了新一轮楼市调控的力度之大,彰显了决策层“将楼市调控进行到底”的决心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