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军课堂笔记


王羲之对历史来说,只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并不是全部

    从王羲之到王铎——王铎走出了一条新路,我们为什么不再走出一条新路来。

    风格是由自己的条件所决定的,不能只通过表面的现象来看别人的作品,要发现作品本质的东西。

    年龄并不是问题,诸葛亮27岁出山,出山前就早已是名扬天下,苏轼16岁就名扬天下,古人都习以为常,往往那些幼稚的人看到这一点(注,这或许就是对那些那年龄来评价的最好回答)。

    我(注:王义军老师)于大学二年级开始有创作的意识,之后才走向创作的(注:还是基础最重要)。

    学习行书并不一定先从《兰亭序》、《圣教序》入手,可以从宋四家入手,唐人的东西也可以写,但太难入手,宋人的东西要简单些。

    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注,这句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说的我忘了)。

    王义军草书初学书谱,但更多的是加入了大观帖的东西(注:下次详细的说明为什么初学《书谱》)。
淳化阁帖虽是祖本,按理说应该是最好的范本,但看了总给人怪怪的感觉(注:英雄所见略同啊)。

    草书的单字审美为单元,徐渭打破这一点(注:很简短的一句,笔记上是这么说的,但还是不太明白)。

    从怀素到黄庭坚已有开合意识。

    传统中单字独立单元到王铎时已被打破闭合的状态。



放大是有问题的,比如《书谱》放大,已与原来面目不同,传统中的闭合关系(注:这也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期待大家的交流。)
苦笋帖》和《书谱》的不同

《古诗四帖》机械状态,放大成立。开合的协调

王铎始终以大字的状态写小字,注重了整体,损失了局部,《古诗四帖》则不同(注:为什么都那么钟情于《古诗四帖》呢? )

董其昌始终沿闭合的状态这一路

向内求(住内擫?)宜小不宜大

向外求(如颜字)宜大宜小

发现其最初状态(又是个好的课题,比如王羲之,虽然留下来的墨迹、发帖甚多,但大都是摹本,怎样能从这些摹本中发现其最本质的东西呢,历代对此讨论的理论甚多,但实践的成果终其不佳,愚以为,谁能在这点上解决的好,必定能得二王真脉。)

古人写字有雄有秀,为什么到了后来只有雄或秀了呢?(注:这是一种退步还是进步呢?)

《书谱》因其是墨迹,字数多,固受宠(注: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初学草书《书谱》是最好的范本的原因吧)。
傅山、王铎有碑学的外界压力,与之前的学书环境是不同的(注:如果把他们放到宋以前的帖学时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碑学兴起,古代是士族书法,清代???(注:笔记太凌乱了,看不清记得是什么了)

帖就像贵族生活,碑就像平民生活。

碑肯定会参考帖的东西,但帖学并不一定非要看碑的东西(注:现在讲的碑帖结合,又什么怎么个情况呢)。

帖讲势上的承传,碑就像是摔跤(注:全力以赴的样子?)

帖学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注:有点像中国的太极)
原作既清晰、有不温不火(注:在讲这里的时候,王老师说自己一到上海,必定先去上海博物馆看看那里展出的作品,老师长和我们叮咛到,原作是死的,他就活生生的摆在那,不会因任何的原因而改变,不同时期的你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书学的神奇之处)。

帖学就像是手术刀的力量,碑学就像屠刀的力量 折纸

帖学讲兵贵神速,学贵恒,学贵持之以恒,不可操之过急

笔力的体现  

①弧度



②提按



加章法等于一幅好的作品



锥划沙,就是中锋用笔的感觉;印印泥,就是成竹在胸,一种自信(注:对于锥划沙、印印泥等诸如此类的评价,历代书家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亦或者就是王老师的理解吧)。

颜体的转折、收笔(注:记录在笔记上很简短的一句话,或者当时是老师的一带而过,亦或者是我自己的联想,已经无从考证了,呵呵)。